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乾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黑龍江科技工作者風采
2018-05-30 09:2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5月30日訊(記者 侯巍)5月30日是第二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長期以來,黑龍江省廣大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黑龍江省科協組織推薦擬參加中國科協相關活動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中,有忠於祖國、奉獻人民、勇攀科技高峰的老科學家,有長期從事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等科技事業的科研人員,也有堅守一線工作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基層科技工作者,他們是新時代龍江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今天,請記住他們的名字。

  李圭白,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李圭白,1960年開始地下水除鐵、除錳方法研究,成功開發了接觸催化除鐵工藝,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成功開發了地下水曝氣接觸氧化法除錳工藝,於1985年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研究成功的高濁度水透光脈動單因子絮凝自動控制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於1996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於1984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他研究成功的『超濾膜淨水技術』,提出第三代城市飲用水淨化工藝的概念,倡導將超濾膜用於城市水廠等,不僅獲得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推動了中國給水處理技術的發展。

  李圭白教授從行業的需求實際抓住研究主體,從而解決了行業重大發展的需求,為行業科技發展和人纔培養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李圭白教授共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級發明獎二等2項、三等1項,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1項、三等1項,以及省、部級獎等十餘項。

  秦裕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國內著名熱能工程和燃燒學專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秦裕琨提出了一套自然循環熱水鍋爐的水動力計算方法,並據此設計制造了我國第一臺自然循環熱水鍋爐。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他主要從事煤粉燃燒和污染物減排技術研究,研發了系列風包粉濃淡煤粉燃燒器,其中水平濃淡直流燃燒器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在燃用無煙煤、貧煤時,其效果屬國際領先水平,覆蓋電站鍋爐主要燃燒方式和煤種,被制造廠和電廠普遍采用。他還主持制訂了原機械工業部標准『層狀燃燒及沸騰燃燒工業鍋爐熱力計算方法』,制訂了電站鍋爐爐膛傳熱計算方法,並沿用至今。近年來,他和團隊致力於研究低氮氧化物排放煤粉燃燒技術,包括空氣、煤粉立體分級直流煤粉燃燒技術、中心給粉旋流煤粉燃燒技術和W火焰多次引射分級燃燒技術,基本覆蓋所有煤粉燃燒方式,相關技術已獲推廣應用。

  60多年來,秦裕琨教授在鍋爐燃燒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出重大貢獻,共出版6部著作,先後兩次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全國師德標兵、中國老科協『突出貢獻獎』、省優秀共產黨員、中國專利優秀獎等榮譽。

  楊寶峰,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教授,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主任。

  為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楊寶峰先後到日本和加拿大求學。學成後,他心系祖國,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到國內。回國後,楊寶峰帶領團隊在科研上不斷取得創造性成果,通過對50餘種作用於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藥物的研究,發現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藥物作用離子通道的特點和規律,並提出離子通道靶點學說,編入《離子通道藥理學》和本科生教材《藥理學》;發現離子通道、非編碼RNA及M3-R等相互作用對心髒結構重構、電重構致心髒功能紊亂的機制;揭示作用於心血管系統疾病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以及丹參、大黃等中藥有效成分的心髒保護機制,闡明某些藥物對心髒毒性作用的機制並提出防治措施;研發降脂、防術後粘連等藥物並投入臨床使用。

  楊寶峰教授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及黑龍江省最高科技獎,為首屆『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及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得者。他連續主編四版《藥理學》國家規劃教材,並獲全國醫藥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

  夏求明,我國著名心胸外科與心髒移植專家,教授。曾任哈醫大二院胸心外科主任、黑龍江省胸心外科重點學科帶頭人。

  夏求明,1952年由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來到祖國邊陲黑龍江支援邊疆建設,先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二醫院工作,從事心胸外科醫、教、研工作五十餘載,攻克數百項技術難題,為黑龍江省心胸血管外科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92年4月,夏求明帶領團隊歷經數年臨床醫學研究,成功實施黑龍江省第一例同種原位心髒移植手術,其心髒移植患者至今仍然是我國大陸地區存活最長、生活質量最高的『換心人』。此後他接連完成心髒移植全部三種術式,全面開展我國自主研究的心髒移植相關技術革新,推動了我國心髒移植事業再次啟航。

  夏求明教授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貼獲得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高校科技獎一等獎等重要科技貢獻獎;並獲全國百名優秀醫生、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愛國奉獻獎、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黑龍江省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標兵等榮譽稱號。

  李山有,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作為中國地震局強震動觀測學科組組長,李山有積極推動強震動觀測技術進步與工程應用,並以副總設計師和副總工程師身份參與《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立項、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工作。作為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中國地震局高速鐵路地震安全技術研發組的首席科學家,他完成了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系統的框架設計和技術標准編寫,組織研發的軟件系統在多條高速鐵路上部署;完成了中國地震局『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之韌性城鄉計劃以及中國地震局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編寫;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橕計劃項目、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餘項,榮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主持和參與編制國家/行業技術標准近10部。

  汶川8.0級大地震發生後,李山有積極趕赴地震現場,連續在災區工作100餘天,深入重災區及遭受嚴重破壞的建築物內,為地震地質災害和建築物地震破壞機理研究收集了寶貴的參考資料。為讓更多民眾了解地震災害、宣傳防震減災常識,李山有在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科技日報等媒體上,通過撰寫報道、接受采訪等方式向公眾介紹地震科技工作進展,積極普及防震減災知識。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彭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