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日訊 (記者 姜輝)在第二十九屆哈洽會上,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款節能環保燃油/氣鍋爐引起了中外客商的關注,但是很多人都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家目前位列東北地區最大、全國工業鍋爐行業排名前十、全國風電塔架制造前三強的明星企業竟是在牛棚上崛起的村辦企業。
7月25日中午,艷陽高懸、燥熱難耐,75歲的於銘生像往常一樣熟練地走在燃氣鍋爐生產車間的廊道裡,四處飛濺的火星子、隆隆作響的機器聲,勾起了他對往昔填土造廠、打草喂牛的回憶。

於銘生是哈市道外區團結鎮紅光村村民,同時也是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有限公司的退休返聘職工。已工作58年的於銘生親身經歷了紅光鍋爐從全哈市鍋爐行業最小、最差的老疙瘩變身全年銷售額超6億明星企業的全過程。『1958年,紅光村4個合作社組建了團結公社紅光畜牧場,1961年我就過來喂豬,那時這個生產車間還是一個牛棚,地上都是爛泥,從前院走到後院,穿靴子都拔不出來』。於銘生告訴記者,當時為了增加養殖面積,村民們一鍬一筐地用垃圾填爛泥和池塘,連續填了數十年,『現在8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就是那時候填出來的』。
『我們紅光能走到今天,最離不開的就是徐書記,他是我們的帶頭人』。於銘生口中的徐書記就是現在紅光村黨支部書記、哈爾濱紅光鍋爐集團董事長徐在山。

已經74歲的徐在山精神矍鑠,說起紅光的發展,依然斗志昂揚。『16歲那年,我到紅光畜牧場當知青,先是喂雞,後來當了副場長、廠長。1978年改革開放後,我在電視上看南方的大邱莊、華西村通過改革都掙到了錢,就去學習,回來和大伙辦了村辦企業,給周邊一些鍋爐廠給做配套,別人不願做的我們做,只要掙錢就乾』。
1984年,徐在山帶領村民開始生產2蒸噸以下小鍋爐,賺到了第一桶金。他打破大鍋飯、實行按勞取酬,企業連續5年生產率增長50%以上。『記得1984年,我的月工資是72,當時兩個女電焊工140,乾得多就掙的多』。
58年的時間裡,徐在山一直是紅光鍋爐的當家人,當村黨支部書記也有51年,清清正正管理、明明白白經營一直是他行事的准則。從1956年合作化,到現在62年的集體賬目足足有數百本,紅光鍋爐集團的一切開支,職工的考勤、工資都如實記錄在冊,一頁不少,職工可以隨時查詢。

如今的紅光鍋爐集團廠區已經由當初的牛棚發展到84萬平方米,總面積2600平方米的紅光農民文化宮主體工程已落成,正進行內裝修,位於江邊面積達8萬平方米的紅光新村正在興建。


人口798人的紅光村,人年均收入6萬元,退休村民不僅每月享有2000多元的國家社保、醫保,而且企業每月額外補助文體娛樂費1000元,年節都要分發福利,年末還有股份分紅,做到了少有所學、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已經步入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