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仁發模式』帶動社員奔富路 訪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
2018-09-19 09:29:1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姚建平 蔣國紅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9月19日訊 『白露』已過,在克山縣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田地裡,大片的玉米、大豆飄散著成熟的氣息。理事長李鳳玉正在指揮大型機械搶收馬鈴薯,他高興地對記者說:『2018年合作社種植馬鈴薯8500畝、玉米15000畝、鮮食玉米6500畝、普通大豆14000畝、有機大豆8000畝、高粱1800畝,看眼前這個光景,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

  作為克山縣河南鄉仁發村黨支部書記的李鳳玉,以引領農民帶地入社和『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突破口,通過科技支橕,以生態高產標准農田示范、馬鈴薯良種繁育及種植和綠色有機食品生產為出發點,以土地連片規模經營和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鏈條為紐帶,不斷探索創新發展,合作社經營規模不斷壯大,實現了經濟實力由弱到強、社辦企業拉動凸顯、成員收入由少到多的轉變,走出了一條『仁發模式』的發展之路。

  抓住機遇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

  李鳳玉常說:『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我始終在想,怎麼纔能讓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農民賺到更多的錢,過上像城裡人的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隨著克山縣作為國家『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加快,良好的機遇降臨到李鳳玉這個有著夢想的人面前。2009年10月,聽到縣裡已爭取到國家農機裝備投入的消息,李鳳玉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時機,於是他聯合當地6戶農民以入股形式籌集資金850萬元,加上國家、省級1200多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組建了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他被大家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

  年輕時當過拖拉機手的李鳳玉,准備大乾一場。2010年,合作社從農民手中租賃1100畝土地種植大豆。但由於租賃的是一家一戶的土地,不能連片種植,大機械沒能發揮作用,秋後一算賬,提取折舊後倒賠了187萬多元。許多入股成員對合作社發展前景失去了信心。剛起步就陷入困境,有幾家要撤資,個別社員甚至提出退社要求。

  在省市縣農業部門指導下,李鳳玉經過認真細致反思,找到了癥結所在:合作社缺乏與農民的合作,沒有抓住土地這一農業生產核心要素,沒有形成經營規模,沒有很好發揮現代農機作用,自然就沒有經濟效益。經過深思熟慮,他們開始了探索創新道路。

  規模經營合作橕起一片天

  當時合作社推出『7條承諾』:以每畝350元作為保底分紅,高出當地農戶自行轉包土地每畝110元;入社成員不分先後,年終盈餘按入社資金同等比例分紅;國家補貼資金產生的盈餘按成員平均分配;貧困社員可將本戶入社土地保底金全額付息借回;入社成員仍享受國家發放的糧食綜合補貼;重大決策事項實行一人一票;入社自願,退社自由。不到一周時間,就有307戶農民以土地入社,合作社自營土地一下就達到了1.5萬畝,成員也達到了314戶。

  經過一年的經營,合作社開始盈利。2011年盈餘1300多萬元,並采取了以入社土地分配為主。把入社土地等同於交易量,盈餘分配向入社土地傾斜,入社農民真正得到了增收。

  仁發合作社黨委書記盧玉文向記者介紹,經過幾年來的規模經營和規范管理,合作社發展步入快車道。2013年初,社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取消保底金,實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拿出總盈餘的74%按土地面積分配,畝收益達到922元,比上年增加了192元,比當地非社員農戶足足多682元,維護了農民的利益。

  看著辛勤勞作一年的社員們,大把數著分紅剛剛領到手中的鈔票,李鳳玉開心地笑了。

  延伸產業如虎添翼促發展

  2014年,經多方論證和考察,合作社轉變經營理念,在保持適度規模經營土地面積5.6萬畝,全部達到科學精種高效基礎上,在確保增強合作社發展後勁上做文章,有計劃地新上了農產品加工項目。目前仁發自行創辦和牽頭聯辦的企業,在克山大地上孕育而生。合作社所屬沃龍薯業與省農科院克山馬鈴薯研究所合作,從荷蘭引進5個品種優質馬鈴薯,再加上現有的適合當地馬鈴薯生產的當家品種,年培育優質馬鈴薯原原種280萬粒,烘乾塔年烘乾玉米3萬噸,黃肉牛養殖場年出欄300頭;綠色有機食品建立可追溯系統和網絡營銷平臺,借助『仁發綠色莊園』等品牌走向市場。同時,由仁發合作社牽頭與克山縣內的7家合作社強強聯合,成立了黑龍江仁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現有生產車間7700平方米,標准化冷庫11000平方米。其中兩條糯玉米生產線,生產能力40萬穗/日;5條甜玉米生產線,生產能力22噸/時;1條青豆和豌豆生產線,生產能力3噸/時;1條胡蘿卜丁生產線,生產能力3噸/時。

  2018年,公司種植糯玉米10000畝、甜玉米40000畝、豌豆3500畝、青刀豆1500畝。現在,已加工速凍豌豆900噸和青刀豆750噸,分別每噸以5000~5600元的價格直接銷往河北和上海等地。可加工速凍糯玉米棒1200萬棒,速凍甜玉米粒13000噸,實現銷售收入7135萬元,累計帶動周邊就業勞動力340人。同時,公司創辦的彩色馬鈴薯加工項目,擁有了歐洲制造的符合美國FDA標准的智能彩色馬鈴薯全自動加工生產線1條。6200平方米的薯條車間、原料庫、成品庫及相關附屬設施,采用鮮薯切割、低溫真空油炸等加工技術,年加工彩薯產品0.5萬噸,產值可達43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80個。

  肩負擔當,帶領社員走上富裕的李鳳玉,沒有忘記眾鄉親,他要帶領貧困群眾共同致富。自2016年起,仁發合作社主動承擔起河南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精准脫貧整鄉帶動責任。廣德黃肉牛飼養場是仁發合作社的下屬產業,合作社堅持『種植-養殖-加工-種植』扶貧脫困之路,截至2017年末,兩年累計向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黃牛飼養場產業帶動分紅款156萬元,戶均增收2800元。同時,為全縣655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扶貧產業項目利益鏈接金567萬元,戶均增收850元。目前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已發展到1014戶,固定資產5789萬元,規模經營土地5.6萬畝,其中帶地入社面積2.5萬畝。擁有馬鈴薯組培樓1800平方米、陽光溫室3000平方米、網棚61棟、倉儲窖3800平方米、日烘乾500噸和1000噸玉米烘乾塔各1座,儲存庫6200平方米,大型農機設備132臺套。曾獲得『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2015年以來,李鳳玉先後被評為『全國十佳農民』『全國先進工作者』;第十二屆省委候補委員、十九大黨代表。

  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富裕之路,這是李鳳玉的心願。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放歌龍江黑土 同慶五谷豐登 —— 『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