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9月19日訊 在改革開放4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中,龍江農業機械化走過了崢嶸歲月,徹底結束了我省延續數千年刀耕火種的農業耕作方式。春種秋收,大農機以不懈耕耘在龍江大地上繪就壯美圖畫,令黑土地盡顯芳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在田間地頭工作38年的農機技術專家初江,是龍江農業機械化發展當之無愧的見證者和建設者。
『鐵牛』代耕牛農民倍輕松
1979年,初江從東北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專業研究生畢業。風華正茂的他放棄了留校任教、在省城生活的機會,主動要求回到家鄉方正縣,希望在廣闊的黑土地上一展身手,圓自己成為農機專家的夢想。
20世紀80年代,方正縣在全國率先引進日本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栽培技術,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到1996年已達到40萬畝。但那時全縣水稻插秧機只有100多臺,還沒有一臺水稻收獲機,水稻耕種收幾乎全靠人力。由於生產效率低,農民辛苦一年,卻看不見收益。
1995年,初江剛一走上方正縣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崗位,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水稻機械化改變家鄉落後的生產面貌!雖然當時一無資金、二無項目,但初江並未氣餒,而是變被動為主動,不辭辛苦,深入田間地頭,研究農民耕作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改變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用雙手插秧的現實,2003年春季,初江引進步進式水稻插秧機進行試驗示范,並召集很多農民觀摩。可一年下來,水稻插秧機的推廣效果並不好,老百姓對這『新玩藝』並不認賬,他們認為『插秧機不好使,不如人工插得好。』
寶興鄉永興村村民袁立成購買了一臺插秧機後,用了半天就氣乎乎地找到了初江,說插秧機不好使,有缺苗斷空現象。初江二話沒說,帶領站裡的同志,迅速趕到了袁立成的地裡。經過耐心細致地調查研究,他發現並不是插秧機的問題,而是水稻秧苗不符合機械插秧的要求。初江讓他用標准的秧苗再試一試,袁立成試用之後,不但問題沒了,而且插秧效果非常好。初江又到袁立成家的育苗大棚指導幫助他,最終使秧苗素質達到了機插要求。此後,袁立成用插秧機把所有的秧苗都又快又好地插到了田裡。
這件事讓初江認識到,要實現大面積推廣水稻插秧機,首先要育出符合機插的水稻秧苗。而育苗是農藝方面的問題,並不是他的專業。為此他帶領團隊惡補農藝知識,在水稻秧盤、浸種催芽、播種、覆土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多次試驗,成功創立了符合機械插秧的育苗模式,實現了水稻育苗的標准化。他們還制定出《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操作規程》,發放到廣大農民手中,得到了廣大農民的認可。
初江帶領團隊研發的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應用的秧盤——免折邊塑料軟盤,完全替代了老式鈣塑紙秧盤,成為方正縣水稻育插秧技術的一次技術革命。他們總結出的操作規程由省農機局用紅頭文件在全省轉發,並被刊登在中國農機化信息網上,推動全省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普及應用。苗育好了,水稻機械化插秧質量上來了,農民對水稻插秧機的需求突飛猛進,方正縣當年水稻插秧機的購買量突破了千臺。
『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辦,帶著農民乾』,38年來,初江堅守著這樣的理念和准則,帶領農機推廣站的同志們圍繞水稻生產全過程,大力推廣了浸種催芽機、半自動播種機覆土機、全自動播種機等先進機械和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等大型機械及配套技術。方正縣的水田面積達到了100萬畝,水稻插秧機保有量達到6500臺,插秧機械化程度達到100%,農機綜合機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45.6%提高到2015年的98%,排在全省前列。機械化種植令方正縣的水稻畝產由原來的46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625公斤。方正縣還被評為全國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范縣。
矢志不渝農業機械化
1982年,方正縣率先引進日本的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術;
1996年~1999年,初江帶領團隊在方正縣推廣『水稻保護性節水少耕栽培技術』;
2003年,方正縣第一個在全省開始推廣水田激光平地技術;
2008年,方正縣大面積推廣了大棚工廠化育苗技術、全自動化硬盤育苗播種、微噴澆灌技術;
2009年,方正縣在全省率先推廣了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
2010年,方正縣在全省率先推廣了水稻橕漿平地技術……
這是初江38年躬耕稻田的裡程碑,這些技術起源於方正縣,如今都已推廣全省。它們看起來專業又枯燥,但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帶來的收益卻是無法估量的。比如水田激光平地技術就提高土地利用率10%~12%,增產20%~30%,節水30%~35%,提高機械作業效率20%;『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提高了種子的發芽力和發芽勢,令秧苗長勢齊壯,2010年該技術在全省大面積推廣,到2013年推廣面積已達到千萬畝,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8年來,初江在農機技術推廣的道路上遇到過無數困難和曲折,但他卻矢志不渝、不懈努力,終於用無數心血和汗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全國著名的農機專家。近兩年,他指導東北三省水稻機械化技術項目實施,僅兩年就使我省水稻機插秧程度由89%提高到94.7%,機收程度由87%提高到95.3%,農民增收累計達到98.2億元。
采訪中初江最為欣慰和自豪的是,農業機械化以『鐵牛』替代耕牛,將農民從彎腰曲背幾千年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農民能夠靠技能輕松而體面地勞動。
記者從省農委農業機械化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我省農村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96.8%,比40年前提高了57.9個百分點。其中水田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達到了98.62%,比40年前提高73個百分點。
退休未退崗技高無止境
如今年過六旬的初江已退休,但他並沒有離開一生熱愛的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仍樂此不疲地扮演著農機專家的角色,在全省各地推廣農機新技術。
水稻缽體育苗機械擺栽技術是目前我國水稻種植最前沿的技術。2012年方正縣在全省率先引進此項先進技術,經過幾年的研究,初江和他的團隊總結出了此項技術的生產模式、作業標准和操作規程,解決了高產品種不早熟、早熟品種不高產的矛盾,為全省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堅實基礎。
退休後的初江仍在為全省推廣水稻缽體育苗機械移栽技術四處奔波。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全省此項技術總推廣面積達到了8萬畝,畝節本增資290元,節本增效可達2300多萬元。
初江告訴記者,現在他甚至比退休前還忙。他忙著研究推廣水稻高速覆膜插秧全覆蓋技術,這種技術可使水稻種植過程中完全不用除草劑,無任何農藥殘留,可使水稻完全實現綠色有機。同時還在進行無人機飛防植保作業的示范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與實施。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初江認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智能化管理、高產高效是農機人奮斗的宗旨。未來農業機械化將成為農業廢棄物收儲加工利用、農藥肥料精准施用、機械化人居環保的保障,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纔能真正實現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