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北大荒:種出中國好糧食,鑄就中國金飯碗
2018-12-13 14:57: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趙亞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2月13日訊 2018年9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糧食生產和收獲情況。習近平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在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一樓大廳,習近平走近前去,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這一句『中國糧食,中國飯碗』讓無數的北大荒人潸然淚下。這是總書記對北大荒最高的褒獎,也是總書記對北大荒人最有力量的鞭策。

  我們還記得北大荒曾經是亙古荒原,莽莽山地,低濕沼澤;冰雪極寒,邊塞凶險……北大荒人披荊斬棘、艱苦奮斗,向天地挑戰;70多年,滄海桑田,荒原巨變;70多年來,北大荒人披荊斬棘、艱苦奮斗,建成了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這片5.54萬平方公裡的國土,113個農場閃爍著北大荒精神的光芒。

  七十多年,曲折的歲月,艱辛的跋涉,巨大的成就,在歷史的拐點上,在黑龍江農墾深化改革的巨大歷史背景下,回首來路,初心不改,砥礪奮進,這是在北大荒精神鼓舞和感召下,墾區人民上下一心,矢志不渝,繼續開拓進取的豪邁之姿與錚錚的誓言。

  看這組數字:

  從開墾初期年產糧0.048億斤到1978年的年產糧50億斤,用了30年時間;

  從50億斤到1995年的100億斤,用了17年時間;

  從100億斤到2005年的200億斤,僅用了10年時間;

  2009年,突破300億斤;

  2011年,突破400億斤;

  2015年,達到441.3億斤;

  從『北大荒』到『中華大糧倉——『北大荒速度』創造出『北大荒奇跡』!

  作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農業企業集團和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墾區農業的跨越式發展,不僅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還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援:

  2003年『非典』期間,北京一度出現糧食短缺,接到命令的建三江管理局50條制米生產線連夜啟動。第二天,裝滿新米的兩列火車就已經駛向北京。連續七天每天發出兩列火車,2100噸精制大米及時擺上了北京各大超市的貨架;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墾區用三天時間緊急加工2460噸北大荒優質大米,通過專列運往四川災區,全力支援災區抗震救災……

  在國家需要的時刻,黑龍江墾區真正發揮了國家靠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作用。

  目前,墾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每年調出的糧食可供京、津、滬三市和解放軍三軍一年的糧食供應,可以供給1.2億城鎮人口一年的口糧。

  如果你以為北大荒只是糧食大基地的話,那就有失偏頗了。40年來,墾區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拉長產業鏈,打造大企業,目前已經在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的道路上越走越快。隨著農業產業化戰略的實施,九三國產優質大豆油、完達山『乳此新鮮』巴氏鮮奶、北大荒有機米、北大荒豐緣高筋小麥粉……這些聞名遐邇的北大荒綠色產品已經深深植入全國消費者心中。

  從亙古荒原到中國最大商品糧基地,從簡單種植到現在的系列高端品牌產品,從單一生產粗加工到龍頭企業高端品牌,從『機械化』生產到『數字化』智慧農業,歷經40載春秋,北大荒人用舉世罕見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為中國人端牢中國飯碗做出了卓越貢獻!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波瀾壯闊北大荒 昂首邁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