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聚焦『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2019-03-15 07:09: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程瑤 吳利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14日訊 『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繼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兩個『更』字的增加,更彰顯出國家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12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走上部長通道,再次解答了關於校外培訓、校園安全、學生減負等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更讓人真切感受到國家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的決心。兩會期間,被視為國計民生頭等大事的教育話題始終牽動著代表們的心,就如何辦好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各抒己見。

  『鄉村振興靠人纔,培養人纔靠教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開展貧困地區控輟保學專項行動」、「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這一字一句為我們這些紮根在基層農村的人鼓足了乾勁、堅定了信心。』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賈紅濤認為,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鄉村教育的支橕,要提昇我國義務教育整體質量和水平,也必須加速推進城鄉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賈紅濤告訴記者,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雖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麻雀學校』,卻承擔著附近村屯孩子的教育重任,其中約80%以上是留守兒童。但缺教師、缺經費、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許多村小學(教學點)面臨的困境,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滿足農村孩子『上好學』的現實需求。賈紅濤建議,應實行集團化辦學,縣域統編統籌教師,合理均衡分配,采用走教制(校區輪流上課)保證各類學校開齊開全應開課程。與此同時,在嚴格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小學校(教學點)基礎建設投入力度的基礎上,社會各界和教育部門還應加大對村小學(教學點)的人文關愛與關注,增強村小學師生們的存在感與獲得感。

  『嬰幼兒照護事關千家萬戶。要針對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的新情況,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服務機構,加強兒童安全保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話引發了我省全國人大代表陳佐東的強烈共鳴。

  陳佐東認為,國家要實現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教育的現代化。要搞好教育,幼兒教育不可忽視。因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各地政府加大嬰幼兒教育經費的補貼,探索社區托育服務,抓好硬件建設完善保障措施。二是抓好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托幼』快速發展。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形式,選拔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的專業人員加入幼教事業,並定期進行早教和保育知識等技能考核。三是完善托育服務保障體系,拓展多元化支持。建議通過地方立法或相關規定修訂,建立完善『親職假』,提昇父親育兒參與率,讓男性承擔更多家庭照料責任。

  來自教育一線的我省全國人大代表徐賢淑說:『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上表示,減負再難也要減,不然寶寶不高興。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這種幽默的表達方式也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一心為了孩子,努力貼近孩子的體現。陳部長還表示,除了改善評價體系,還將在質量標准、課程教材、考試招生、素質教育引導等方面深化改革,從根本上解決負擔過重問題。說起素質教育,我認為應從加強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落實著手,在青少年人生重要階段培養「工匠精神」。』

  徐賢淑認為,『工匠精神』是新時代的職業精神,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其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內容。而現在一些中小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因此,徐賢淑建議,應多措並舉,確保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開設到位。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需的教師、場地設施、網絡資源、經費投入等進行合理規劃和統籌安排;建立健全指導教師培訓、考核和激勵機制,課程過程實施督查,並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建立校際間及學校與社會各單位的協作機制和資源共享平臺,求真務實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本報北京14日電)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2019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