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窮旮旯』東安村的逆襲之路
2019-06-27 08:56:3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心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27日訊 延壽縣六團鎮東安村,記者曾三次實地走訪這個距離延壽縣區距離最遠的貧困山村。每次走進東安村都會發現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小驚喜、新變化,也正是這些點滴的改變讓這個昔日『窮旮旯』變成如今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樣板村。近日,記者再次走進東安村,感受著山村蝶變,聆聽村民口中的『今非昔比』。

  接棒駐村踐行脫貧之約

  由哈爾濱市紅十字會派駐東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如今已經換了三茬新面孔。接過扶貧工作的接力棒,新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邸丹坦言道:『前任第一書記把東安村的底子夯實了,項目落地了,我作為接力駐村的新人,感到既輕松又有壓力。』

  在邸丹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張東安村平面圖,上面每戶村民的住家分布、是否為貧困戶、致貧原因、幫扶措施等信息標注得很清楚。拿著圖紙,邸丹興奮地說:『這可是上一任隊長劉雅芬留給我的駐村「法寶」,有了這張圖我就能按圖索驥,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入戶走訪,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效率。』

  東安村下轄四個自然屯,全村350戶1135人,貧困人口88戶167人,其中已脫貧84戶162人,未脫貧4戶5人。對於東安村的基本情況邸丹早已了然於胸,憑借那張平面圖,邸丹和兩名隊員張媛媛、李世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東安村的走訪工作。

  發展扶貧產業是每個駐村扶貧工作隊都繞不開的話題。『鴨稻米、食用菌等產業順利達產,我的前任已經讓東安村的產業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而如何利用現有資源更好地助推產業發展,讓村裡的產業興旺起來,讓村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穩,是我的工作重點。』說起產業興村之路,邸丹底氣十足。

  目前,東安村的木耳種植基地的26棟食用菌大棚已全部啟用,第一批春耳正值收獲季節,村民在此務工同時還能享受到項目收益金的紅利。今年65歲的貧困戶侯榮平因為乾活勤快,手腳麻利被村裡人戲稱『侯大手』。家裡的水稻田流轉給了村裡的合作社,尚有一膀子力氣的侯榮平在村裡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務工。『我乾活不惜力,30斤裝的木耳,我一天就能摘幾十袋,村裡按月給我開支,一個月2700多元錢,我能不好好乾嘛!新來的邸書記說過幾天就要給我發脫貧光榮證了,這讓我乾起活來更起勁了。原來聽說換人駐村我還挺擔心的,沒想到新來的書記還真不賴。』

  瞄准市場鴨稻米鑲上金邊

  『雨過山村六月涼,田田流水稻花香』,正值稻田緩苗返青時節,結束了辛苦的春耕季,東安村村民歇了口氣。但眼前碧波萬頃,東安村黨支部書記安愛學卻絲毫不敢泄勁。『鴨稻米是東安村走出去的名牌產品,也是幫助村民脫貧增收的大膽嘗試。去年村裡試種了350畝鴨稻米產品,一畝水稻田放上20多只幼鴨散養,不上藥就能除蟲除草,鴨糞還能還田壯苗,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雖然產量低些,但品質好價格自然也高。』但是,安愛學話鋒一轉,也說出了心中的顧慮:『鴨稻米雖然是好產品,但由於村裡沒有善於經營的人,去年的鴨稻米出現了滯銷、緩銷的情況。「高不成低不就」的價格既不如普通大米親民,也不足以衝擊高端市場。在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目前銷售情況還算樂觀,但東安村民不能一直依靠「拐棍」啊!』

  從田間地頭到商超貨架,雖然貼著『扶貧產品』的標簽,但也逃不開市場規律。『不能眼看著打響品牌的鴨稻米砸手裡!』安愛學做出了順應市場的判斷,他將村中350畝散戶種植的稻田化零為整,統一流轉到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大大降低了鴨稻米的生產成本,並果斷采取降價的方式提昇鴨稻米在同品類商品中的競爭力。

  目前,東安鴨稻米成功申請了『無公害』標識認證,成功『鑲金邊』的鴨稻米讓安愛學信心滿滿,今年秋收後,安愛學將帶著東安村的鴨稻米前往江浙一帶采取『現磨現賣』的方式進一步開拓市場。

  美麗鄉村贏得好顏值

  如今的東安村到處是風景,遍地是文化。筆直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戶,新修建的白色籬笆整齊劃一,牆體繪畫賞心悅目,房前屋後遍植樹木花草,80盞路燈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這一切的轉變都因為村黨支部書記安愛學的美麗鄉村夢。『現在村子富了,村民腰包鼓了,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讓村子變美,讓村民擁有更好的居住環境。』

  在劉家屯,三五村民正忙著清理路邊溝。安愛學介紹說,負責清理路邊溝的工人都是村裡為脫貧戶設立的公益崗位,每天70多元的報酬讓不少村民搶著乾。為了讓大家都有活乾,村裡的公益崗位實行輪換制。

  2017年,東安村成立了第一支志願者團隊——東安村巾幗志願者團隊。夏天栽花,冬天掃雪,從最初的5個人發展至今已是擁有30多名志願者的大團體,成員都是村裡的婦女自願加入組成。村委會主任任大芳是服務隊的創立者,她介紹說,建設美麗鄉村,人人有責,光把自己家裡收拾乾淨利索不行,村也是家,也得美起來。就這樣,在人人參與下,東安村環境美了,風氣正了,一幅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百姓幸福的新農村畫卷悄然展開。從嶄新的村容村風裡,曾經的深度貧困村,不僅走出了物質的貧困,也走出了精神的貧困。

  東安村的鴨稻米打響了品牌,食用菌基地拓寬了村民增收道路。村民腰包鼓了,小村顏值高了,東安村村民用勤勞雙手描繪的美好生活圖景展現在眼前。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