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富強(左)利用閑置育秧大棚培育西瓜帶動就業。
黑龍江日報6月27日訊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這樣傳統的農耕方式,如今在北安市東勝鄉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內卻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現代化插播機的田間穿行。
岳景元是東勝鄉東昇村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務工等方式,他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我家50畝地都流轉給合作社了,通過帶地入社的方式我成了合作社的股東,年底合作社給我分紅。農忙的時候還能在這兒打工賺錢,靠著一膀子力氣吃飯,這錢掙得踏實。』
在合作社負責人李富強眼中,種地是個挺有『錢景』的事業。
80後李富強從小便跟著父輩種地,年齡不大卻已是個老『莊稼把式』。2012年,在鄉親的幫助下他組建了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采取了統一購種、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五統一』模式,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如在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直接向企業購買,減少了中間環節,僅此一項比農民分散經營畝成本就降低120多元。同時,發揮了大機械連片作業優勢,節約了耗油和用工成本,富了村民的腰包。
為了進一步幫助村民分攤風險、擴大種植規模,合作社實行了『股份制』管理。東勝鄉周邊農戶可以通過帶資入社、合作聯營、參股入股、托管經營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沒有了土地的束縛也多了條進城務工的增收路。目前,合作社已吸納社員317戶,其中175戶貧困戶入股成為股東。合作社每年6個月的用工期,可為周邊農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股東李茂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六個月的用工期,每天150元的工資,加上流轉土地、年末分紅全算下來能賺2萬多元。』
近年,合作社推行的『旱改水』項目讓社員嘗到了甜頭,2018年合作社盈利1078萬元,光養殖稻田蟹一項就賺了200多萬元,這也讓村民更加堅定地緊緊抱在一起。
目前合作社擁有智能育秧大棚100棟和智能催芽車間、智能育秧車間各1棟,棚裡秧苗澆水全部采用智能控制,可為5萬畝水田提供優質種子、工廠化育秧、機械插播、機械收割等全程服務,物聯網實現了萬畝蟹稻田全覆蓋。
『土地流轉規模做大,纔能搞高效農業,品質纔能上來,農產品附加值纔會高。我不能讓鄉親們承擔風險,現在每畝地保底加分紅能讓他們多掙100多元。看著鄉親把票子揣進口袋我心裡也開心!』李富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