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6日訊 甩掉貧困帽子,得靠產業支橕。如何立足自身優勢,發展有市場『錢』景的產業?杜爾伯特一心鄉、江灣鄉、泰康鎮的辦法值得借鑒,它們通過『保姆式』全程跟蹤服務、統一種植、訂單回收等方式,大力推進庭院經濟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讓貧困戶等群體享受產業發展惠民成果。
盛夏,生機盎然。走進杜爾伯特江灣鄉永勝屯吳長明家,嫩綠的鮮食玉米秧苗長勢喜人。今年70歲的吳長明與老伴喪失了勞動能力。年初,聽到鄉裡鼓勵農戶發展庭院經濟的消息後,老吳馬上報了名。
『院子原來就種點黏玉米自己家吃,今年種子和肥鄉裡都提供,村裡還幫著種,我這房前屋後足有一畝地,按照提前簽的訂單8毛錢一棒售出,收獲不小呢。』吳長明一邊和老伴除雜草一邊高興地說。
年初以來,江灣鄉在縣委、縣政府出臺政策的基礎上,制定了本區域的庭院經濟補貼政策,每戶再補500元,並將補貼對象擴展至非貧困戶。在永豐屯建立了3條示范街區,由村領辦合作社與13戶農戶、2戶貧困戶簽訂鮮食玉米訂單,合作社提供種子、化肥,並提供農機具進行統一整地、耕種,訂單約定秋季以每穗玉米0.8元回收。
為了發展好庭院經濟,打好脫貧攻堅戰,一心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庭院種植養殖雙覆蓋項目。組織農業、畜牧、農機等涉農站所,開展『一對多』全程式跟蹤服務活動,徹底為貧困戶解決種植、養殖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有效解決銷售問題進而解除貧困戶的後顧之懮,哈師大駐村工作隊利用專項扶貧資金和壯大村集體經濟專項扶持資金等,啟動了前進村鮮食玉米項目,與哈師大以每穗0.5元的價格簽訂回收訂單。
在庭院種植上,全鄉共發展1850戶、面積1480畝,其中對143戶貧困戶的168.11畝地補貼有機肥222袋;在庭院養殖上,175戶貧困戶共養殖本地笨雞11429只,每只補貼2元,197戶貧困戶養殖大鵝12902只,每只補貼6.5元。
眼下,泰康鎮萬丈村六隊屯貧困戶宋文喜家庭院裡的2畝紅谷子長勢喜人。『我這谷子從種到收不用自己花一分錢,到秋合作社訂單回收,一斤能賣到7元左右,能增收3000多元呢。』宋文喜興奮地算著『豐收賬』。
為扶持貧困戶脫貧致富,泰康鎮與群眾共商共建,最大限度契合農戶意願,充分發揮他們在養殖、種植方面的專長,積極推進以谷物種植、瓜果套種、畜禽養殖為主的多維立體庭院經濟發展模式。引導農戶發展訂單紅谷子、中草藥種植和大鵝養殖等項目,免費為他們提供種子、化肥和技術服務等,使農戶的『三分庭院』變成了創收之所。
目前,泰康鎮已落實庭院經濟戶267戶,其中,種植戶114戶(涉及貧困戶18戶),種植面積179.5畝,種植紅谷子161.5畝,紅花18畝;庭院大鵝養殖戶171戶,養殖總量8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