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龍江自強不息!
站在時間的節點上回望過去,70年來,龍江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滿載 榮光的『共和國長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從昔日人跡罕至、泡澤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國大糧倉』……廣袤黑 土地上,一代代勤勞質朴的龍江兒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砥礪奮進,譜寫了昂揚向上的時代篇章,與共和國同頻共振,高歌猛進。
為時代放歌,為歷史畫像。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到來之即,東北網啟動了『走龍江 大地,看今昔巨變』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活動。三支全媒體采訪小分隊誓師出擊,在這個分外涼爽的北國盛夏,走向正生機勃發的黑土地。我們將牢記新時期媒體的 初心與使命,增強腳力、眼力,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長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觸摸發展的脈動;我們將發揮媒體融合的威力,增強 腦力、筆力,用全新的視角和現代化的傳播載體,撫今追昔,用鮮活的事實、生動的數據展現滄桑巨變,描畫龍江人史詩般波瀾壯闊的畫卷;我們將帶著深深的敬意 和思索,去探尋和發掘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動實踐,那一定是鼓點鏗鏘,蕩氣回腸!
跨越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發,是為了不忘昨天,無愧今天,更是為了無限美好的明天。我們將揮灑激情和汗水,濃墨重彩謳歌這片熱土,為龍江加油!為新中國七十華誕獻禮!
東北網9月29日電(記者 陳顯春 王明菲)哈黑公路(202國道)從蘭西縣的城西穿城而過,現為雙向四車道柏油路面。在蘭西縣文聯秘書長楊中宇看來,家鄉這條路是致富路黃金路。近日,『走龍江大地、看今昔巨變』報道組來到楊中宇家中,聽他講述從一條路的變遷,來看家鄉這些年發生的變化。

楊中宇系蘭西縣的作家、文化名人,目前,正潛心研究蘭西的金源文化和歷史,准備著書立說。做為土生土長的蘭西人,他富有鄉土情懷,常在文學作品裡謳歌美麗的家鄉。
楊中宇老家在蘭西縣康榮鄉三姓村,哈黑公路從門前通過。據楊中宇介紹,小的時候,這條公路不過12米寬,坑坑窪窪,下雨天常有車拋錨。放學後,他與小伙伴就跑去撿車顛掉的山東大白菜、克山土豆。80年代初,這條路曾加寬到14米,可是,剛修完第二年又修補,家鄉土特產賣不出去,農民守著肥沃土地過著窮日子。
在記憶中,這條坑窪不平的路經常發生車禍。有一天,克山那邊過來兩個人是姐夫和小舅子關系,一起去南方買車,回來路過三姓村附近,正在修的路沒有標志,小舅子把車開進溝裡,摔死了。姐夫在路上抽一宿煙,天亮時,有人發現姐夫吊死在路邊的樹上。這段淒慘的往事,至今讓楊中宇唏噓不止。
這些年,經濟發展了,哈黑公路也迎來新生。十五年前,路變成雙向的了,中間有隔離帶,路面也加到寬25米左右。雖然沒有全部封閉,但雙向通行也變得安全快速了不少。康榮鄉到哈市60公裡,二十年前,開四輪車得三四個小時能到,農民買菜從半夜零點就得啟程,早晨到哈市。同樣開四輪車,現在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再也不用起早貪黑了。


喇叭一響,黃金萬兩。路狀好了,直接受益者是沿途百姓。公路修好不久,楊中宇三弟楊中雪就買了輛新四輪車回來,准備搞運輸賺錢。楊中雪家種了25畝瓜菜,開車進城自銷,他樂呵呵地說:『如今交通方便了,咱種點兒啥都不愁賣,掙錢更容易了!』
三姓村現在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瓜菜之村,白菜,西瓜,大頭菜土豆,都直接賣到哈爾濱,借省城市場發財。以前年收入萬八千的就已經了不得,現在一個家庭年收入五萬十萬很正常。不僅是三姓村,沿路的周圍村屯都以瓜菜發了家。

前不久楊中宇回了一趟老家。讓他吃驚的是,屯裡幾乎全是成排整潔漂亮的紅磚房,室內也與城裡人家沒多大的區別。鄉親們穿著打扮都很時尚,許多人家買了轎車。
一條爛泥路,華麗變身為百姓的致富路。楊中宇感嘆說,這反映了過去這些年我們鄉村經濟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坎坷成大道,未來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