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訊(李華虹 曹玥 記者 楊金光) 今年7歲的林林(化名)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很強,成績十分優異。但在近半年裡,林林總以頭疼為理由不願意學習。起初林林父母並沒有在意,以為孩子為了逃避學習而假裝頭疼,但就在一周前,林林頭疼的癥狀持續加重,這讓林林的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帶他來到了哈醫大二院進行了頭部磁共振檢查。檢查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在林林頭部右側顳葉位置上有一個蛛網膜囊腫,由於囊腫導致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疼。

據了解,顱內蛛網膜囊腫是指在腦組織外面某個部位出現了增多的液體囊腔,具體說就是腦脊液,腦脊液是正常循環在腦組織及其上面被覆的軟腦膜表面與蛛網膜之間的液體,此病在嬰幼兒和兒童中較為多見。如果囊腫較小,生長又比較緩慢,可以不進行處理定期體檢即可,但如果囊腫增大壓迫周圍的腦組織,影響其功能,甚至出現頭痛、癲癇等癥狀,則需要手術治療。
林林父母十分擔心手術的風險。因為神經外科的手術通常被比喻為在『生命禁區』探索,是外科手術中難度和風險最大的。周鳳剛副教授向病患家屬介紹了微創內鏡手術。腦池、腦室系統位置較深,並且結構復雜,形狀不規則,以往常規手術方式是開顱後利用顯微鏡切除,需開較大皮瓣和骨窗進行操作,對頭皮神經血管肌肉造成創傷大。而腦室鏡手術僅需一個2-3厘米小切口,鑽一骨孔進行操作,術中視野良好、多角度觀察,辨認病變側方和周圍重要神經、血管結構,能更精細地控制操作,選取合適位置造?,多點打通腦池循環,大大降低術後復發概率。
林林順利接受了腦室鏡蛛網膜囊腫多點造?手術,使他徹底擺脫了頭疼的折磨。
微創切除腦瘤添『慧眼』 哈醫大二院神經外科開展神經內鏡技術
神經外科主任蔣傳路教授表示,神經內鏡手術分為顱底鏡手術和腦室鏡手術兩種,是神經外科先進的微創技術之一,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手術風險相對較低、術後康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等優點。作為一種新的診治手段,使神經外科醫生多了一雙『慧眼』,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准確性,減少重要功能區腦組織的損傷。目前,哈醫大二院神經外科已經完成了顱底鏡治療鞍區病變近百例和腦室鏡治療兒童蛛網膜囊腫數例,真正實現『微創神經外科』理念。

今年39歲的王先生半個月前毫無征兆地突然視線模糊,頭疼欲裂,被家人送到了哈醫大二院。經過詳細檢查發現,王先生頭部(鞍區)有一個大小約3*2*2厘米的垂體腺瘤和急性卒中,視神經受到壓迫造成視力下降,需要立即手術。神經外科二病房主任鄭永日教授和周鳳剛副教授決定為其利用神經內鏡經鼻腔蝶竇入路切除腫瘤,以最小的創傷,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鄭永日教授表示,如果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個房間,那麼內鏡手術則是直接打開了房門,走進了房間,能夠把房間的每個角落都看清楚。他強調,顱底鏡是從一側的鼻腔自然腔道進入到顱中,對正常結構損傷小,視野更加寬廣,清晰度更高,各角度靈活觀察、無死角,從而不容易殘留病變,實現完全切除。
手術十分順利,壓迫視覺神經的垂體腺瘤被完整切除,王先生的視力恢復了正常,頭疼的癥狀也隨之消失了,住院四天就順利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