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街串巷訪百家】風雪護路人:敢啃『硬骨頭』 打贏清雪戰
2019-11-21 20:03: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劉守輝 霍梟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1日訊(劉守輝 記者 霍梟涵)11月17日09時,黑龍江省氣象臺發布暴雪黃色預警信號。暴雪來襲,及時清理積雪,全力以赴做好防滑保暢通,這是一場硬仗,不過,一向敢啃『硬骨頭』的大海林局公路養護管理處早已做好了『迎戰』准備。

深夜清雪現場。王衍龍 攝

  戰前:17日下午15時

  公路養護管理處副主任王金虎到雪鄉生活超市取面包和火腿腸,這是他為明日凌晨2點出發清雪的職工准備的早餐,『清雪起的早,路面上工作時間長,沒時間吃飯,准備點方便食品,大家餓了就墊一口,這是老規矩了。』一句話道出了公路養護管理處職工的日常工作常態。

  焊接弓子片、修防滑鏈、焊鉸龍、設備注油、安裝防滑鏈……雪鄉公路養護站的車庫內,焊花飛濺,工人師傅們的工作節奏緊張繁忙,設備的維修保養是每日必修課,『大戰』前更加要細心。正在焊接弓子片的黃緒林師傅是個愛搞發明的小能人,用這報廢的弓子片連接在一起制成清雪用的鏟片,就是他的小發明。買成品的鏟片一片價格在3千元左右,清雪一趟回來就幾乎磨沒了,一天十多輛設備下來就是好幾萬元,這也太浪費了。黃師傅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開始琢磨用什麼材質能替代,他盯上了廢舊車弓子片,經過實踐,一塊由近100塊長10CM寬20CM左右的廢弓子片拼接成的鏟片成型了,試水成功並投入使用,而這樣的一個自制鏟片成本僅在千元左右,至少節約一半的成本。

清雪職工調整輪胎防滑鏈。王衍龍 攝

  雪鄉的天黑的總是早些,不到4點半,天色已經全然黑下來了,工人師傅們也陸續回來距離車庫幾十米遠的住地。勞累了一天的工人們一番洗漱後,回到各自寢室。寢室都是上下鋪,住3-5人不等,食堂有兩張圓桌,能同時容納20人吃飯,人多的時候坐不下,就要有人站著吃。三個衛生間要排隊使用,沒有洗浴間,為此,工人師傅們每月能得到1-2天的假期,回到局址去洗澡理發。艱苦的食宿條件下大家仍然很樂觀,說林業局也很關注他們的生活,新的員工宿捨馬上就要建成了,預計12月中旬就可以入住了。

雪中作業。王衍龍 攝

  等晚飯的空檔時間,宋師傅和蔡師傅下起了象棋,室友們玩笑著說蔡師傅是臭棋蔞子,不服氣的蔡師傅說這局他一定會贏,一片笑聲裡,坐在床邊的李寶東師傅有些低調,聽隊長李洪說,李師傅的愛人得了?疹,可是單位這邊的工作還脫不開身,陪愛人去牡丹江看病回來後,他立即回到工作崗位,『她一個人在家,疼起來飯都做不了,我還照顧不了她,只能抽空給她打個電話或者視頻看看她的病情,真的是挺惦記她,很心疼她。』不能在患病親人需要的時候給予陪伴,讓這個漢子更沈默了些。

  隨著一聲『開飯啦!』調動了人們的情緒,因為明天要起早清雪,平時會小酌幾口的師傅們都直接拿著饅頭或是盛上米飯吃起來。

  飯後,黃緒林師傅的房間熱鬧起來,今天焊的鉸龍因為技術問題沒有完工,王金虎主任和幾位技術骨乾一起來找黃師傅探討,『之前轉的太快,一車煤灰一會兒就撒完了,這次調試換成小輪帶大輪,就是想讓鉸龍轉動的速度稍慢一些,明天調試好,試用一下,看看效果,但是,還是要注意灰料裡不能混入石頭、磚頭等大塊。』小能人黃師傅率先指出問題所在,這個鉸龍也是他的小發明之一,公路做應急防滑需要撒煤灰,原來都是一輛車配兩個人,人站在車箱裡往外揚煤灰,黃師傅這個小發明,焊在車箱裡,控制轉動,煤灰就可均勻的撒在路面上,此舉不僅可以節省人工,也杜絕了安全隱患。王金虎說黃師傅的多項發明,應用在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為早起,大家都要早早休息了,蔡師傅今天也省略了一個日程,那就是每天和外孫女的視頻。可愛的小丫頭6歲了,特別黏老蔡,所以老蔡一個月一兩天的假期都甘心情願的奉獻給小外孫女了。『今天睡的早,不能和孩子視頻了,就翻出來小外孫的視頻看看。』都說隔輩親,真是不假,老蔡直言說他最想外孫女了,遺憾的就是工作太忙,實在是缺少時間陪著孩子。

  戰斗中:18日凌晨2時

  17日夜間,預報中的雪如期而至,只是,18日凌晨2時左右雪還不是很大,積雪有十多公分的樣子,不過,清雪的計劃不變。

  雪鄉公路養護管理站職工宿捨內,工人師傅們起床、洗漱、穿裝,忙而不亂,井然有序,出門前,李洪站在走廊口,給每人發面包和火腿腸。隨即十個車庫門全都打開,上車、啟動、出庫,一氣呵成,3臺平地機,4臺斜鏟齊刷刷上路,大家分工明確,兵分三路,亞雪線、五常線、山河屯線清雪開始。

  李寶東師傅負責亞雪線的清雪工作,他開的是斜鏟車。先是兩臺平地機在公路的中間開路,鏟車在後面進行加寬,平地機清雪深度有限,一前一後兩臺將雪刮薄,兩臺斜鏟車後面進行加寬,四臺設備呈階梯式隊列開過去後,公路的一大半就清理出來了。至於清雪為什麼要從路中間開始,王金虎說這裡是有竅門的,如果守著一面清,雪量大的時候積雪堆積就清理不出去了。

  隨著車子的前進,風越來越大,雪也越來越急了。不同於以往的大片雪花,漫天細碎的雪粒在風的裹挾下,瘋狂撲打著風擋玻璃,雨刷器不停地舞動,仍然不能阻擋大雪的肆虐,風大雪大,能見度越來越低了,巡查車需要不停的下來,把雨刷器上積的冰敲碎,雨刷器纔能正常工作。來到亞雪公路25公裡處時,積雪已經近30公分了,這裡海拔最高,雪最大,是清雪的重點地段,需要3臺車來回清2次。為了不影響其他車輛出行,清雪必須要在早上7時左右結束,這也是為什麼要凌晨開始清雪的原因。行進過程中,李寶東會抽空塞一個小面包在嘴裡,他說為了節約時間,早飯大家都是這麼吃的。

  戰後

  回到駐地後,本以為應該立即休息的李寶東,簡單收拾一下,就直奔車庫了,這是公路養護站不成文的規定,由於工作量大,一臺平地機清理路段來回需要5個小時左右,設備的檢修保養就尤為關鍵,所以,每一臺開出去的設備回來後要立即檢修、維護,以確保設備時刻處於安全運行狀態。

  清雪隊返回駐地後,負責防滑的師傅們立即接力上道,對重點路段進行應急防滑。

  天亮了,雪小了,公路暢通了,50餘輛旅游車輛順利返程。

  臨近中午時,雪鄉又飄起了雪花,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雪鄉『夏天三日晴,冬雪漫林間』的小氣候,雪情就是命令,李寶東和他的同事們明天凌晨將繼續清雪……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新春走基層

【專題】走街串巷訪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