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走街串巷訪百家】王發祥:用心構築凝固音樂的人
2019-11-22 10:50:36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2日訊(記者 楊帆) 建築工人是高樓大廈的奠基者, 30年前,在全省乃至全國建築界,提起王發祥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一名普通的建築工人,他乾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用自己布滿厚厚老繭的雙手,一磚一瓦地創造了『兩毫米精神』。

  勤學苦練砌築功 技高超群擔重任

  1968年,不滿17歲的王發祥被分配到原省建一公司第五工程處工作,成了一名瓦工。建築施工行業的苦、髒、累是出了名的,但王發祥走進了這個行當。他從學徒工做起,虛心向老師傅請教,用心觀察老師傅操作手法,認真揣摩技術要領,刻苦錘煉基本功。每天,他最早來到工地,走得也最晚。一有空他就圍著牆體轉悠,反復琢磨,憑借著對瓦工技術的愛好及用心,瓦工技藝得到飛速提高,砌築的牆體被大家公認為『樣板活兒』,一些同行高手也慕名前來切磋技藝。同樣的材料、同樣的工具,工程質量卻不一樣,王發祥的瓦工手藝令同行們深感佩服。

  王發祥在紮實掌握傳統砌築工藝的同時,還結合實踐不斷對砌築工藝技術進行改革,把自己對砌築工藝技術的體會融匯到實際施工生產當中,工效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承擔的150多項單體工程砌築任務中,他每天完成1800塊磚的砌築量,創造了當時年均日砌築量(按270個有效工作日計算)1035塊的最高紀錄。王發祥以自身的真乾、苦乾、巧乾贏得了領導和工友的認可,1977年被提拔為瓦工班長,並於1983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追求精品意識 鑄就『兩毫米精神』

  工程質量關乎國家財產、人民生命安全,容不得半點馬虎。王發祥視工程質量如生命,作為班組的頭等大事來抓。在整個企業,他率先組織擬定高於國家標准(牆面垂直度允許誤差為5mm)的班標(誤差為3mm),高於國標2mm。班標高於國標,這在哪裡也不多見。堅決做到『次活不出手,不優不出組,質量不強於別的班組不出手』。他的做法得到企業領導的認可和支持,並以此作為經驗在企業內部宣傳推廣,為提昇企業管理質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王發祥在工作中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就連自己師傅乾的活兒質量稍有瑕疵,即使合乎國家標准,如不符合班標,他也毫不留情,返工重來。正是在這種嚴格的規范要求下,王發祥瓦工班承建的工程質量實現了點點達標、項項優良。工程質量評比平均98.4分,遠遠高於優質工程分數線,一次成優率達到100%,成為企業內外質量信得過的標杆班組。特別是在東北三省聯合檢查中,抽查的120個點砌築牆體牆面垂直偏差僅僅只有兩毫米,全部合格,獲得滿分100分。

  親身傳幫帶 打造標杆班組

  以紅磚為主材的傳統建築工藝,砌體質量決定著工程整體質量優劣,瓦工手藝高低更是直接決定著牆體質量。瓦工單體技藝高,並不代表著砌體整體質量優,一項砌體需要數名瓦工通力合作纔能完成。王發祥深知團隊建設的重要,他著力打造標杆班組,讓班組成員人人成為瓦工高手。一方面,王發祥親身示范手眼身步法,讓大家直觀感受操作動作、銜接工序,縮短班組成員掌握技術要領時間。另一方面,實行班組質量會診制度,組織大家觀摩樣板牆,讓操作者現身說法,講解『絕招』。同時,還把大家帶到牆體質量稍差現場,剖析病灶,有效地杜絕了錯誤的重復發生。

  王發祥在傳統『三一』砌磚法的基礎上,創造發明了砌條『三一』操作法、砌丁『一二一』操作法,裡外掛線、灌漿飽滿、橫平豎直,工程質量達到了『五個一樣』,即混水牆砌築與清水牆一個樣,內牆砌築與外牆一個樣,隱蔽處與明面砌築一個樣,短牆砌築與長牆一個樣,零星活與正式活砌築一個樣。

  『作為新一代的建築工人,我將繼續注重細節、追求完美品質,用心構築城市建築。』王發祥說。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新春走基層

【專題】走街串巷訪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