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前,有28條牡丹江人制作的小視頻在網上和微信朋友圈出現了。這些小視頻從不同場景呈現了突如其來疫情下牡丹江人的市井百態。
從這些小視頻中看到,冷清的門店,稀少的顧客,形單影只的業主,還看到相互打氣、加油的場景。其中,一條視頻令人印象深刻。畫面中,一位女孩站在服裝店攤位前,訴說著生意上的難處。
看到這些畫面,記者決意走進視頻的背後。記者一路周折,找到了那個女孩所在的門店,正好見到了她本人。這位趙姓女孩介紹說,她是經營服裝的,受疫情影響,她的三個服裝店關閉了一個,閉店那一天,一名售貨員即將離職,站在店鋪門口眼噙淚水的她凝望櫥窗,不捨得離去。『她跟我乾了3年,每天早來晚走,要不是賠錢挺不住了,我也捨不得閉店辭退她。』說起當時臨別的場景,趙女士流下了眼淚。談到現存的兩個服裝店,她介紹,現在幾乎沒有顧客敢進店,銷售難以維持店鋪運營。她告訴記者,她學會了上直播平臺,開始嘗試直播賣衣服了,每天已經能賣出幾件了,一線新的希望出現在眼前。

趙女士在打理店鋪。
還有一條視頻,說的是一個老板和員工守望相助的事。這個老臺門湯包總店的老板,過去月收入10多萬元,如今月收入還不到1萬。
『老板,讓我們三班倒吧,少開點工資,你能少點支出,咱們店得橕住。』9名員工主動要求降薪,要和老板挺過這個難關。
『都是跟我乾了好多年的員工,最長的有十來年了,他們寧可掙少點,給店裡減輕負擔。』說起這些員工的仗義勁兒,張慧霞和愛人的淚水在眼睛裡打轉。
在疫情防控最緊張的時候,湯包店免費給周邊十多個社區卡點送包子和粥,讓值守人員吃上一口熱乎飯。員工們不怕風險,跑跑顛顛到社區免費送餐。
『等疫情過去了,生意好了,年底一定給員工包大紅包。』老板張慧霞說。

員工們忙著包包子。
一條和導游有關的視頻,反映了疫情下這個行當的不易。走進這個視頻的背後,記者了解到下面這些情況。
綏芬河有旅行社44家,導游300多人,境外輸入疫情發生後,有的改行做了快遞員、賓館飯店服務員,有的去工廠打工,七八成導游在網上賣俄貨。
冷婷曾是一名計調導游,在綏芬河乾了15年,2019年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營業剛半年,疫情發生後,不得不關門停業。
人不能乾呆著,冷婷苦想了3天,決定網上帶貨試試。憑多年積累的客戶資源和人脈,做起了線上銷售和平臺代理。銷售南方水果等特產,也向南方客戶賣俄貨,一個月下來,有了四五千元收入。
『疫情過去了,還是回過頭乾旅游。』多年的從業經歷讓冷婷對老本行難以割捨。

直播銷售中的冷婷。
記者最後探訪的這條小視頻,向我們展示了俄貨店主突圍的故事。
入住綏芬河市俄羅斯商品集散中心的雲淘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總監伍賢琳與員工一起,正在給網上銷售的俄羅斯食品打包,膠帶的纏繞聲不絕於耳, 10萬粉絲量讓伍賢琳的直播平臺火了起來。像這位業戶一樣,其他業戶,在疫情下實體店臨時閉店後,都更加倚重直播銷售了。業戶在突圍,中心也在幫業戶,從今年2月份開始減免半年租金共計400萬元,還投入600萬元,對所有店面進行免費集中裝修。這是中心給眾多業戶的莫大支持。

伍賢琳直播中聲情並茂。
5月12日,綏芬河口岸輸入病例全部治愈出院的喜訊傳來,一條條新的小視頻又悄悄出現在牡丹江人的朋友圈,和以往視頻不同的是,路上的車和行人多起來了,桃花杏花丁香花盛開了。人們開始了各種曬,曬風景,曬笑臉,曬心情……
在這裡治愈出院的外省市親人回家了,他們除了會記得白衣天使,還會記得牡丹江、綏芬河普通市民的那些付出,和他們默默的愛。
制作:郭慶華 肖鵬 攝像:鞠濤 顧紅磊 付曉軍 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