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2日訊 2018年以來,甘南縣作為全省首批脫貧摘帽縣,著手出臺了一系列舉措用以長久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其中一項被廣大農民所津津樂道的,便是中草藥種植的大力推廣。而這,實際上也開啟了當地農民由『土裡刨食』到『地裡刨金』的轉變。
臨近6月下旬,甘南縣甘南鎮萬畝中草藥規模種植示范基地內,悄然拉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夏耕』序幕。緣何到了年中纔剛剛開始耕作,前期接受過種植技術培訓,笑稱自己已是『小專家』的甘南鎮曉光村農民李樹龍給出了回答,『現在種的是中藥材關防風,這東西好歸好,卻喜陰怕曬。我們就特意以1.3米為間距先種上超大壟的玉米,等著玉米長高成為「遮陽傘」,再在中間套種上關防風,這樣效果纔最好。』
農業種植,簡單說就是『一種一管一收』,可若要深究,還是有很深的學問可挖,如甘南鎮萬畝中草藥規模種植示范基地弄出的這種新花樣,正是科學種植的最佳體現。當然,所謂的科學,必然也要有相應的『果』來支橕,甘南鎮黨委書記董世民就給記者算了這麼一筆經濟賬。他說,這片基地面積11125.43畝,主要種植經濟效益較高的中草藥關防風、赤芍、蒼術和白鮮皮,其中關防風種植面積佔到10000畝。疫情影響下,對制藥產業的上下游均是利好,以目前的市場價格來看,關防風畝效益可以達到2萬元,赤芍畝效益4.8萬元,蒼術畝效益5萬元,白鮮皮畝效益在3.6至10萬元,非常可觀,對於長久鞏固脫貧意義重大。但其中能最快見到收益的關防風也需三年生長期,所以基地選擇了對地力影響較小的玉米進行套種,來填補農戶收益的空白期,同時達到科學種植的效果。
董世民的這種說法,其實也正是甘南縣結合實際,為扶持產業發展,鼓勵道地中藥材種植而確定的『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發展思路。按甘南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宋以華的表述就是,既要大力發展赤芍、黃芩、關防風、內蒙黃?、白鮮皮、蒼術等市場好、效益好的多年生品種,又要大力宣傳引導群眾種植蒲公英、紅花、板藍根等見效快、銷路好的一年生品種。通過種植一年生品種,保證農戶收入『不斷檔』,逐步形成多年生與一年生品種有機結合、相互支持、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李樹龍隨後也給記者算了他自己的一筆賬。今年他將自家的12畝土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中草藥種植基地,自己同時又在種植基地務工。『每畝地流轉價格比周邊要高出50元,出工乾活時每天能賺230元,細算下來哪個都不少掙。關鍵在這裡乾活咱還能學到種植技術、管理技術,縣裡現在還號召我們利用房前屋後的小院種植中草藥,有技術在手,到時又是一筆很大的收入。』李樹龍邊說邊樂。
為讓更多如李樹龍這樣的農民充分享受到中草藥帶來的發展紅利,同時也為深度激發農戶的中草藥種植熱情,甘南縣在落實省級政策補貼的基礎上還制定了本級支持方案,對種植面積在3000畝、6000畝、10000畝以上的規模種植主體,每畝分別給予100元、200元、300元的補貼;對於庭院種植赤芍、黃芩、關防風和內蒙黃?的農戶,按品種、分年限給予600元至1900元資金補貼。通過政策引導、效益對比等多種措施,依托全縣農村產業布局和庭院資源優勢,鼓勵農民通過推進大田規模種植、推廣庭院種植等方式,擴大中草藥種植面積,以求逐步形成產業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統計顯示,目前甘南全縣中草藥種植面積已近10萬畝,全縣參與庭院種植中草藥的農戶已達16020戶,佔常住農戶總數的47%,庭院種植面積22511畝,佔庭院總面積的50%。在大開的中草藥種植之門前方,鋪就的是可惠及所有農民增收致富的康莊之路。
據了解,甘南縣結合目前市場前景及現有種植規模,計劃利用3到5年的時間,將全縣中草藥種植面積發展到20萬畝,著力打造中藥材核心發展區,逐步擴大輻射帶動面,並繼續發展壯大庭院特色產業,同時引進配套相應加工企業,建成中藥產業園和銷售集散地,以產業發展來實現農民的持續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