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9日訊 簡政放權、減稅降費、優化服務、強化監管……一年多來,我省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體制機制改革的突破口,創新行政方式,優化政府職責體系,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一項項意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一件件實事好事落地顯效、市場主體和群眾獲得感與日俱增,企業投資吸引力顯著增強。首次發布的黑龍江省營商環境監測報告顯示,企業和群眾對營商環境滿意和基本滿意率為87.8%,對營商環境明顯變化和變化感知度比例達93%。
『辦事不求人』,撬動龍江營商環境改革新支點
登記不出村,領證家門口。『從申請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不動產權證到拿到證書,不到20分鍾就辦完了,真沒想到這麼快!』6月30日,道外區民主鎮友誼村村民陳海樓喜不自禁地說,幸運的他拿到了哈爾濱市頒發的首批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權證書。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省圍繞提昇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化這條主線,緊盯辦事難、辦事慢、政府失信違諾等重點問題,強力突難點疏堵點,收效明顯。
以機關作風轉變帶動營商環境改善發生顯著變化。嚴肅查處損害營商環境的人和事,截至目前,全省共受理營商環境投訴舉報案件1507件,辦結1281件。深入開展『清賴行動』專項整治,劍指政府不守信諾、新官不理舊賬、拖欠民營企業賬款等問題,完成整治『新官不理舊賬』8291項,督促償還欠款83.2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15.88%;清償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99.8億元,完成清欠總量的68.3%,一大批困擾企業和群眾多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極大增強了企業投資興業信心。
以『辦事不求人』為小切口帶動大問題解決發生顯著變化。
累計公布『辦事不求人』易發事項『負面清單』1082項,在『看病不求人』『上學不求人』『落戶口、上車牌、辦護照不求人』『辦理海關事項不求人』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辦事不求人』已經成為撬動龍江營商環境改革的新支點。省營商環境局聯合省社科院開展的企業『辦事不求人』調研,綜合好評率達到90%以上。
以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的電子政務信息化建設發生明顯變化。全省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建成並上線運行,目前已完成與國家平臺對接,13個市(地)、128個縣(市、區)、45家中省直部門入駐,打通52個中省直部門數據交換通道,開發132個國家部委數據接口服務,制定涵蓋28個部門526項數據共享清單,黑龍江『全省事APP』上線試運行;推動44個行業領域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對45.6萬戶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企業和1.65萬戶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19.9萬市場主體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實施失信懲戒,形成全省政務服務和信用信息『一張網』。
政府做『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和活力
北京泰銀集團計劃總投資120億元制藥項目落戶七臺河市,從簽約到開工僅用42天,該集團董事局主席汪龍表示『就是被龍江的資源稟賦和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所吸引』;牡丹江恆豐紙業5萬噸包裝紙項目當年啟動、當年開工、當年竣工,集團投資部部長張欣深有感慨『問題有人管,「短腿」有人幫,龍江效率高』;哈爾濱新區打造了社會投資工業類和倉儲類建設項目從取得土地使用權到獲得開工建設許可僅用9個自然日的『新區速度』,邁入全國第一梯隊……『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我省通過統籌推進減稅降費、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壓縮行政審批時限等綜合措施,大幅有效地降低了市場主體生產經營成本,一大批重大項目落戶和建設速度不斷刷新。
政務服務制度成本明顯降低。圍繞『放管服』改革,完成省級權責清單梳理更新和省級行政權力事項調整規范,保留1025項行政權力事項,精簡446項,精簡率30.3%;完成省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清理,規范60項、取消22項、轉化1項。研發『企業開辦一網通辦』系統,實行全程網上辦,企業開辦時間從2018年的8.5天普遍縮減至2至3天,有的地方申請當天即可拿照;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搭建網上服務專區,全省去年注銷企業5.3萬戶,其中通過簡易注銷程序注銷3.1萬戶;稅務注銷戶均辦理用時縮減至1.7個工作日,即辦注銷比例達到87%。探索推行『承諾即開工』模式,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普遍壓縮至90天以內;不動產登記壓減至5個工作日以內;口岸進口平均通關時間壓縮至31.68小時,用時全國最低。
全面加強政務大廳規范化建設,全省新增政務服務大廳57個、面積64470平方米、新增自助服務設備1337臺(套),『一網一門一次』能力明顯增強。各地普遍建立企業開辦服務專區,實行『一站式』服務。
企業人工、用地、用電、物流、融資、稅費等綜合經營成本明顯降低。在全國率先頂格推出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六稅兩附加』減稅政策,按照國家規定下限將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降至16%,取消用人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雙基數』,去年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和個人減負279.5億元。去年減輕企業用地成本1.48億元,減輕電費負擔3.77億元。加大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政策措施落實力度,全省小微企業貸款餘額4684.57億元,較去年初增長4.46%;全省『銀稅互動』貸款餘額16.17億元,惠及小微企業3300餘戶。以『減法』換取企業效益和市場活力,哈電集團減稅降費受益達到兩個億,一重集團減稅降費1.08個億。哈爾濱市安德森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尹君表示,企業2019年降低成本45萬元,幅度64%,節省的資金用於『終端銷售服務』和『人力投入』,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28%,利潤翻八倍。
市場主體准入門檻明顯降低。進一步放開民營企業市場准入范圍,推動『非禁即入』全面落實,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取消和減少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附加條件,鼓勵民營企業與其他類型企業按同等標准、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全面清理違規設定市場准入事項,進一步精簡市場准入行政審批事項,嚴禁額外對民營企業設置准入條件。截至2019年底,全省梳理規章、行政規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1443件,保留1079件,修改16件,廢止348件。大力規范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行為,有效破除了招投標和政府采購存在的隱性壁壘。
『拆門破壁』,黑龍江漸成投資熱土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我省堅持開門開放抓環境,著力打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國際化營商環境,以堅定決心創新措施重塑龍江投資新環境,市場主體活力、投資吸引力和人人皆為營商環境的意識持續增強。
堅持『開門抓環境』,形成社會監督大格局。邀請262名營商環境特約監督員,選設652個營商環境監測站點,讓企業和群眾成為評判主體。率先在全國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對13個市(地)和哈爾濱新區開展營商環境評價;結合國家組織開展的東北地區營商環境試評價,組織我省未列入試評價范圍的市(地)同步進行營商環境評價,並將營商環境評價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並加大權重,有效發揮了考核評價的『指揮棒』『風向標』和『助推器』作用。
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2019年全省實有市場主體發展到246.4萬戶,同比增長8.6%;阿裡巴巴、臺塑集團、新希望集團、綠地集團等一大批工商業巨頭密集到黑龍江考察,投資『必過山海關,首站最東北』的氛圍愈加濃烈。
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營造了龍江投資的『窪地效應』。浙江新和成、四川鴻展實業、牡丹江恆豐紙業等重點產業項目竣工投產,東北亞國際貿易中心、恆大文旅產業園、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等一批大項目簽約落地,簽約千萬元以上內資招商項目280個,到位資金380.5億元,截至2019年底,110個『百大項目』全部開工,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215.77億元,投資完成率110.31%。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面對新情況、新矛盾、新挑戰,全省上下正以實際行動打破拆除一個個阻礙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優化營商環境更多實招落地可期,讓黑土地繼續成為廣大企業投資興業的沃土,推動龍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