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條通暢的公路就是致富路。
東北網8月24日訊 『這條路啊,沒人修啊,全是坎兒啊,都是溝啊……』林甸縣的居民說,這段小品中的臺詞,說的仿佛就是林甸通往依安的那條路。
冬天凍裂,春天翻漿,人們走這條路時無比鬧心。
這條路,沿途有林甸鎮、宏偉鄉、東興鄉3個鄉鎮的8個村、26個自然屯,5萬村民。
幾十年來,人走不出去,車跑不起來,日子過得又窮又憋屈。
2015年,平坦通暢的林依公路出現在人們眼前,開車從東興鄉去林甸縣城,15分鍾就到。
豆腐、水稻運出去了,沿路商鋪挨挨擠擠,生意紅紅火火。
曾參加過抗美援朝、87歲的張和老人激動地說:『這15分鍾的路,我們盼了幾十年啊!』

豐收的水稻再也不擔心運不出去。
路通了
水稻大戶抖身手
要想富,先修路。林甸縣下決心整修這條路,2015年11月,路寬10米、縣境全長40餘公裡的林依公路全線竣工。主路修好了,周圍各鄉村的白色路面也逐漸整修完畢。
路通了,水田大戶桑樹斌來了精神頭。
東興鄉的所有貧困戶之所以在林甸縣能率先脫貧,旱田改水田是秘訣之一。村民把土地都輪轉給水田大戶耕種,輪轉費高不說,還能騰出時間打工賺錢。
61歲的東興村原村乾部桑樹斌是個種地能手,早在1982年,在那個東北人還不認識水稻的年代,他就開始帶領村民種水稻。不過,當時的技術不成熟,畝產只有300公斤左右。
隨著技術發展,產量達到每畝600公斤左右,看到他種的水稻每年都大豐收,很多村民把土地輪轉給了他。
可是,林依公路沒修好那幾年,豐收的水稻運不出去。鄉裡通往縣城的路太難走,每到秋天,大車一跑路更是難行,桑樹斌只好用小車拉著水稻換一些小麥、玉米、大豆等。
經過東興鄉的林依公路修好通車後,桑樹斌立刻嗅出了味道:機會來了!他果敢地把水田從40畝擴大到170畝。如今,他的水稻年年豐收,省內外的『老客』都來了,水稻開始銷往全國各地。
62歲的梁志加也是最早進行旱田改水田的『功臣』之一,眼下,幾百畝水田年年豐收。看著路上飛奔的大車,梁志加開心地說:『好路是咱老百姓的命脈啊!』

『雷家豆腐』賣進縣城走向全國。
路好了
豆腐賣進縣城奔向全國
一條好路,讓林甸縣東興鄉出了一個『明星豆腐坊』——雷家豆腐。
每天凌晨一點,大多數人還在熟睡時,雷超已經起床開始做豆腐了。
乾活要趕早,縣城超市、市場、網店以及外省客戶要的貨都要趕出來,看一眼手裡的定單,雷超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雷超是『雷家豆腐』的第三代傳人,這份手藝是祖傳的。
雷超的爺爺最初給村裡做過豆腐,後來自己開了豆腐坊,不過,那時做出來的豆腐只能賣給本村的村民,出不了村,也出不去村,因為各村的路都不通。手藝雖好,也不敢多做,做多了賣不出去,一天只消耗十幾斤大豆。
雷超的父親接手後,豆腐坊的規模雖然擴大了,但豆腐還是一直在村裡賣,還是因為路不好。
到了雷超這一代,他置辦了一臺『電驢子』,可以拉著豆腐走得遠一點兒,豆腐能賣到附近幾個村子了。
雷超說,現在,自己真是趕上了好時候。2015年林依公路修好以後,村裡的小路也都成了白色路面,勤奮的雷超更來了精神,他開始擴大生產,把豆腐送到林甸縣城去買。
沒想到,『雷家豆腐』在縣城特別搶手,有些人給他的豆腐設計商標,給他介紹了網絡直播等多種營銷手段。
豆腐有了名,林甸縣好幾個市場和超市都有『雷家豆腐』的攤位。到了冬天,雷超生產的凍豆腐通過網絡直播銷往全國各地,有一個網店還專門給海南三亞供貨。
雷超說,豆腐再好沒有條好路都是白搭,平坦、通暢的公路是百姓最寶貴的財富。

路兩側的商鋪生意紅火。
路暢了
沿街商鋪多了上百家
有了一條暢通的公路,來來往往的客車跑起來,人多了,經濟也活了。
林依公路上,每天有大慶通往依安、大慶通往五大連池、大慶通往克山的多條城際客車往來,還有多趟通鄉小客車。
東興村支部書記唐志學看著這條公路感慨地說:『遠的不說,就說幾年前吧,村屯的路都不通,別說開車了,就是騎自行車都要騎一半、推一半。上級領導想考察進不來,就像小品裡說的那樣,汽車得用人推。』
前幾年路況最差時,經常有城際客車陷在路上,得用好幾輛大馬力農田拖拉機來拖,後來,這些客車都寧可繞行幾十公裡也不走這條路。
現在好了,大路、小路都暢通,出行方便快捷,很多村民家都買了摩托車和小汽車。
客車多了,往來的乘客多,沿路兩側的商鋪也跟著紅火。
林依公路穿過東興鄉主街那一段有兩三公裡長,沿街的商鋪從最初的20多家發展到現在100多家,以前的商鋪主要就是一些小商店、食品店和農副產品店,現在店鋪的種類也多了,飯店、超市、汽車、農機修理、種子化肥公司、笨榨豆油加工銷售、白鐵加工、家用電器修理、特種焊接……家家生意都挺紅火。
76歲的村民劉權:『以前路不好交通不便,根本沒有這麼多商鋪,想修個自行車都沒地方,現在好了,很多事兒不用遠走就能辦了。』

外省的大車把本地的產品運往全國。

路修好了,運貨的大車在路上疾馳。
路順了
生意好到供不應求
開白鐵加工鋪子的張光發在林依公路旁生活了50多年,親眼見證了這條路給村民帶來的變化。
張光發說,以前道路不好,這裡一天通過的車屈指可數,還經常有人來求他幫忙拖車。
他的白鐵鋪子原來也沒啥生意,有手藝也派不上用場,現在,車多了,生意也來了,他的鋪子都乾上修理汽車、水暖電器維修了。
他家的兩間土坯房已經變成了大磚房,收入也不知翻了多少倍。
做笨榨豆油的李福告訴記者:『我是在縣裡打工學的這手藝,回到鄉裡後辦了榨豆油的廠子,原來那些年路不好,做好的豆油運不出去。後來,林依公路修好了,笨榨豆油坊也火了,除了賣到縣城,富起來的村民也都捨得花錢買我們生產的豆油了。而且,好幾個線路的城際客車從這兒經過,幾乎每輛車上都有人來買幾桶笨榨豆油帶走,有些人還留下聯系方式,讓我們給快遞過去……現在,由於我的生產能力所限,縣裡的幾家銷售點都有些供應不上,村民根本買不到了。等到明年,我把廠房擴建一下,讓更多人吃到我的笨榨豆油。』
住在林依公路兩邊的村民,每每發現有大車拉的沙石掉到路上,擔心破壞路面,天天主動打掃。這條致富路,村民當成眼珠子一般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