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懶漢』變勤致富記:摘掉『窮帽子』成養殖『能人』
2020-08-26 09:42:48 來源:大慶網  作者:王治軍 李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8月26日訊 頂了將近半輩子『懶漢』頭銜的張福君,在精准扶貧政策的激勵下,一改懶惰的習性,用勤勞的雙手摘掉了『窮帽子』,成了人們稱贊的養殖『能人』。

  一家三口『蝸居』在沒裝門、沒吊棚的簡易磚房裡,全因一個『懶』字

  今年48歲的張福君,是肇州縣永勝鄉勝利村人。以前,他窮,卻是村裡最閑的人,成天無所事事。

  都說結婚生子能改變男人的心性,但張福君好像是個例外。成了家後的他依然是一身『懶肉』、不務正業,帶著媳婦和孩子擠在一間低矮的泥土房裡過日子。『家裡除了種地沒有別的進項,去了我的買藥錢,就不剩啥了,吃飯有時候都成問題。』張福君的妻子告訴記者,她患有嚴重的心髒病,得成天靠藥頂著,日子這麼難,張福君也不琢磨『來錢道兒』。『恨鐵不成鋼』之下,家裡的碗摔碎了不下20個。

  越窮越有事兒。2014年的一場大風雨,把他家房子的後山牆衝塌了,一家三口連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沒了。就這樣,張福君還跟沒事兒人一樣,照舊玩牌、喝酒,實在沒地方可住的情況下,就向親戚鄰裡借錢,修了一個沒裝門、沒吊棚的簡易磚房『蝸居』。

  『「等靠要」思想太嚴重,就指著我們幫扶。』勝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賈玉民說,他多次找張福君談心,幫著想脫貧辦法。一次,賈玉民看著張福君的閨女對他說:『孩子越長越高了,你要努力啊,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張福君沈默了,這句話似乎觸動了他。

  改變從一點一滴開始。張福君找到了村裡一個木匠,跟著學了點兒手藝,自己試著把家裡的屋門安上了,棚也吊起來了,屋子暖和了,有家樣了。

  『房子修好後,看著媳婦和閨女那股高興勁兒,我就在心裡琢磨,以前的日子咋被我過成那樣呢?回頭一想,就是一個「懶」字。』張福君說,改,必須改。他下定決心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牌桌上少了一雙摸牌的手,田裡多了一雙勞作的腳,『懶漢』脫貧了

  2016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張福君立志要當年甩掉貧困的帽子。

  看到張福君的這種轉變,扶貧乾部打心眼兒裡高興,多次找他了解致富想法和近期狀況,扶貧乾部在張福君家炕頭上,為他繪制出了脫貧『施工表』——發展養殖業,農閑時節打短工。

  為了幫張福君脫貧,扶貧乾部也是『蠻拼的』,送來了一頭美系大白母豬,並幫著蓋起了豬圈,還拿來了關於養豬技術的書籍和光盤。

  張福君也是『擼起袖子加油乾』。每天清晨4點多就起床打掃豬圈,給豬喂水上食。天天給豬洗澡,精心伺候。母豬要產第一胎時,他日夜守在豬圈旁,不敢有半點兒疏忽。仔豬出售後,他掙了3000多元錢。

  看到張福君脫貧的積極性這麼高,扶貧乾部又給他送來了雞種蛋、鵝種蛋,堆滿了他家的炕頭。張福君生怕溫度太高,把蛋燙壞;又怕溫度太低,孵化不出來雞、鵝,就專門買了一個溫度計,一個小時一測溫。

  家裡的活兒即使忙完了,兩口子也不閑著,種西瓜、種烤煙,打苞米、收黃豆……到處都有他們打零工的身影。

  這一年,牌桌上少了一雙摸牌的手,田裡多了一雙勞作的腳。通過養豬、養雞鵝,打零工,年底一算賬,張福君一家收入3萬多元。

  『懶漢』脫貧了。

  明年爭取養上30頭豬,讓銀行存款再加一個『0』

  脫貧之後,張福君又給自己定下了致富的『新目標』。

  『現在,新豬圈裡有11頭豬,其中3頭母豬。今年單養豬一項就能掙3萬多元,明年爭取養上30頭,讓銀行裡存款再加一個「0」。』張福君對記者說。

  為了讓張福君實現『新目標』,扶貧乾部和駐村工作隊幫他建立起新的豬捨,就在原來舊豬捨旁邊。從空間、設施、外形上,一新一舊形成了鮮明對比。『原來的只能養4頭豬,現在的起碼能養30頭。舊的豬圈是露天的,新的有棚,而且帶自動上水系統。』張福君對記者說。

  駐村工作隊幫忙,張福君夫妻倆自己也鉚足勁兒乾。每天清晨4點多,夫妻倆就起床喂豬、刷圈,兩個小時打底兒,忙完豬捨裡的事,夫妻倆纔開始吃早飯。飯後,張福君接著去村裡的公益崗上班。『一天不著閑,家裡和村上兩頭跑,累是累了點,但掙得確實不少。』張福君說。

  『政策不養懶漢,我得發狠乾。下一步,我打算把新舊兩個豬圈合到一起,養更多的豬。』站在豬捨外,望著大大小小、乾淨肥實的豬,張福君寫滿希冀的臉,被一縷陽光照亮。

  記者手記:找准脫貧意願和實際能力的結合點

  從前好吃懶做,一家人蝸居簡易磚房;如今勤勞脫貧,年收入達3萬元以上,張福君的故事已經在鄰近幾個村子裡傳開,大家說扶貧乾部『有辦法』,也都認為張福君『有志氣』。

  其實,脫貧乾部『有辦法』的實質就是,找准了符合張福君脫貧意願和實際能力的結合點,又給予務實的幫扶和激勵。張福君說,在沒有養豬之前,扶貧乾部曾多次找到他,詢問他擅長乾什麼?在確定養豬後,扶貧乾部又幫他想辦法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俗話說得好,扶上馬再送一程。扶貧乾部就是幫張福君找到了合適的『馬』,纔讓他奔向了脫貧的目的地。

  我們相信,有產業的幫扶、有扶貧乾部的努力、有脫貧的斗志、有勤勞的雙手,就一定能取得脫貧攻堅的最終勝利。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