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7日訊 一條整潔的水泥板路,像飄帶一樣在村中穿過,迤邐至遠方的青紗帳。整齊的糖槭樹,碧綠地嵌在飄帶兩側。樹乾如筆,樹冠似傘。樹下,點綴著簇簇或深紅、或水粉、或金黃的百日菊。
青白牆、彩鋼瓦的農捨,疏落地散布著,大都被各家菜園裡高大的玉米、蓬勃的豆角架掩映著,很有些綠野仙蹤的味道。菜園大小不一,但藍白相間的鐵柵欄卻一模一樣,給人的感覺特規整。
村子很安靜。聽不到雞鳴狗吠,看不到人來人往。幾個老人,坐在一個路口的樹蔭下乘涼。幾只鴨鵝,在路邊的草地上『喁喁低語』。
這不像農村,到像個旅游景點。
這樣的村子,還會有貧困戶嗎?站在一戶人家的大門前,記者心中有了疑問。
『村支書』是個小帥哥
『有啊,新富村原來挺窮的,大變樣是近三年的事兒。』村黨支部書記金洪亮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望著眼前的『村支書』,記者有點愣神兒:這也太年輕了!這也太帥了!一米八十多的大個兒,勻稱的身材,熒屏小生樣的面孔。套句網絡詞兒,定是『這條街最靚的仔』。
九零年出生的金洪亮,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城裡做生意。正做得風生水起時,2015年,重病的父親把他『拽』回了村裡。
因為有文化,有見識,村民們修個電腦看個病啥地,總找他,村委會也常叫他去幫忙。金洪亮『好說話』,隨叫隨到,在村裡的人緣很好。
2018年初,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年齡『到點兒』了,經過選舉,金洪亮當選為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
那一年,他27歲。是林甸83個村中年齡最小的『村支書』。
接手『村支書』時,新富村的形勢不太樂觀。全村7個自然屯,777戶人家,2641口人,貧困戶有24家。百分之七十多是因病致貧,百分之二十多是因殘致貧。
其他人家的日子,也大都是『癩蛤蟆打蒼蠅——將供嘴兒』。全村耕地16369畝,人均6畝多點,且都是旱田。種大苞米吧,收成好了價格不行。種紅小豆吧,雨水大點就徹底『玩完』。『天公』並不作美,從2013年到2020年,新富村一共就趕上兩個好年頭。
一戶人家的地裡收成,趕上好年景,也就能掙個五六千元錢。年景不好時,甚至還要倒搭。好點的人家,地裡收成再加上打零工,一年能收入個萬把塊錢。家裡平安無事,這日子到也能過得不錯。可要趕上點事兒,三兩年都緩不過來。村民們的抗風險能力,相當弱。
那時的村裡,就一條紅磚路,還坑坑窪窪。下點雨,不穿靴子都出不去。雨後的新富村,常出現這樣一個畫面:村民們穿著靴子,溜著園子邊兒,走到村口的林長公路(林甸至長青林場)邊,聚在一起扯閑篇兒。『輕飄飄的時光,就這樣溜走。』村民們的日子,也就這樣不咸不淡地過著。
政策陽光驅散陰霾
當『村支書』,本不在金洪亮的人生規劃中。他想等父親的病情好轉了,還去商海裡撲騰。可坐上這個位置後,他的想法就開始變了。
『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得想方設法乾好。』外表看似文弱的金洪亮,內心其實挺剛的。
他接手『村支書』的那年,恰是林甸縣脫貧攻堅激戰正酣時。『如金似玉的好年華,正趕上戰斗的好時候。』
省、市、縣的各項扶貧政策,陸續出臺。惠民的陽光,驅散了貧困戶們頭上的陰霾。
縣扶貧辦籌措了一部分資金,省民委又下撥了一部分資金。村裡的坑窪路,變成了寬敞平整的水泥板路。路兩側,安裝了造型美觀的路燈。鄉村的夜晚,變得明亮起來。各家的菜園,還統一安裝了漂亮的鐵柵欄。
村裡原來有四百多間泥草房,有的夏天漏雨,有的搖搖欲墜。這回,政府拿錢,都給改造成既安全又保暖還好看的磚瓦房和彩鋼房。
林甸縣針對貧困戶的『托牛』政策,讓新富村的24家貧困戶受了益。這些人家,每年不聲不響,就能拿回2000元。享受『托豬』政策的貧困戶,有21家,每年又能拿回3000元。
75歲的李殿富,是個貧困戶,73歲的老伴生活已不能自理,整個家庭都喪失了勞動能力。住的土房,也是岌岌可危。以前,一家人整日滿臉愁雲,看不到希望,更不敢奢想未來。現在的日子,老紅火了。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托豬』、『托牛』、低保補貼等收入,一年就能拿到一萬多元。面對記者的采訪,李殿富幾次老淚縱橫。那是從心底裡,流出的感激和喜悅的淚水。
村裡有個叫張樹和的貧困戶,得了尿毒癥。每周,都得透析三次。每周光透析費用,就得2780元。一年下來,得十幾萬元。別說是個農村貧困戶了,就是城裡的中產家庭,也難以承受。林甸縣針對貧困戶實行的『四重醫療保障』,救了他的命,也救了他全家。進入到『四重醫療保障』范圍後,他每周透析,只要拿出47.8元就可以了。一年下來,也就2000多元錢。張樹和自己都說:『沒有黨的好政策,我早就沒了。』
旱田賣出了水田價
金洪亮是個有想法年輕人。一方面,他帶領村兩委成員,落實落靠各項扶貧政策,不漏一項,不拉一人;另一方面,他也在琢磨新富村今後的路怎麼走。
『脫貧只是基本目標,大家都富起來,纔能讓新富村名副其實。』
可新富村的自然資源就那樣,來錢道兒在哪兒?
他首先把主意,打在了土地身上。那16000多畝耕地,得讓它發揮最大作用。
奶牛養殖,是林甸的優勢產業,存欄量,已近7萬頭。乳業巨頭伊利,因此被吸引落戶林甸。這兩年,伊利又開始上新項目,擴大生產規模。有家叫『綠生源』的大飼料公司,就因為林甸的奶牛和伊利公司,在林甸建了廠。
金洪亮通過朋友多方幫助,聯系上了『綠生源』的老板。想把新富村的地,『賣』給人家,做他們的青貯飼料種植基地。
第一次談判,人家把腦袋搖得撥浪鼓一樣。『我們要的是大規模連片地,便於機械化作業,你們那千八百畝的,啥也不好乾。』
金洪亮再三保證,可人家就是不信。那段時間,他像著了魔一樣,有空就往『綠生源』跑,看見人家公司門開著就進去找人談,一連跑了五六趟。
『綠生源』的老板,被金洪亮這股韌勁打動了。告訴他,如果能把村民的耕地都歸成片,達到我們的要求,咱們就可以再談。
金洪亮趕緊回村,把村兩委的成員召集到一起,研究怎麼做村民的工作。乾部們分頭下到各屯,挨家動員做工作。
他們幫村民算了筆賬。自己種地,一年剩不了幾個錢兒。把土地流轉給種地大戶,一畝地也就能給到350元左右。如果流轉給『綠生源』,一畝地500元,能多賺150元。這,可是水田的流轉價格。
經過耐心的工作,多數村民都同意流轉。對少數不同意流轉,自家土地又影響歸片兒的村民,村裡負責給調換好地。
就這樣,新富村成功流轉了8000畝耕地給『綠生源』。流轉土地的每戶人家,啥也不用乾,旱澇保收地每年就能進個萬八千元。增收部分,達到了2000-3000元。不僅如此,對於貧困戶,每年每畝還有50-100元的分紅。有19家貧困戶,在土地流轉中受益。
李殿富,就在這次土地流轉中得了實惠。每年,不動一鍬一鎬,就能拿回萬元左右。
旱田賣出了水田價,不得不說,金洪亮的小算盤,打出了高水平。

村辦的扶貧服裝廠在緊張趕制訂單。
都有活乾都有錢賺
土地的事剛告一段落,金洪亮又把目光盯到了『人頭』上。
8000畝土地流轉出去後,村裡的勞動力,明顯富餘。『讓他們有活兒乾,纔會有錢賺。』這是金洪亮和村兩委成員的共同想法。
村裡辦了個勞務公司,掌握著大量的各地用工信息。誰家有閑人,也都在村上備案。『張順下水,李逵上岸。』根據他們的特長,給對接相應的工種。想離家近點掙小錢兒的,給他們介紹到林甸工業園區的各企業。能脫開身子可遠走的,給介紹到市裡、省城、天津等地。
現在,新富村有近400人,通過勞務公司在外務工。一年下來,少的能掙兩萬多元,多的能賺四萬多元。
對那些走不出村的婦女,金洪亮也給想了個轍。林甸工業園區內,有家叫『瀾泰』的服飾加工有限公司。他找到人家老板,軟磨硬泡,想讓人家在新富村設個加工點。甚至放出『機器弄壞了我賠,活兒不合格料錢我掏』的狠話。人家老板拗不過他,給了18臺機器和一些衣料。他把村委會辦公室騰出幾間,扶貧車間就正式開張。
村裡有位女同志,曾在大連服裝廠工作過。金洪亮讓她先『打樣兒』,把她做出的成品送到『瀾泰』。人家一看,這活兒做得好啊。得,新富這個加工點,穩了。回過頭,金洪亮又讓這位『成手』當師傅,教那些婦女們標准化作業。
三十多名農村家庭婦女,足不出村,華麗轉身變成有班一族。上班賺錢、照顧家庭兩不耽誤。手腳麻利的,一年能掙兩萬多元。乾活慢點的,也能賺一萬多元。有5個貧困戶,跟著這加工點『吃餅』。乾點小零活兒,一年也能掙四五千元。
疫情期間,哈爾濱的一家工廠,不知通過什麼渠道,打聽到這個加工點活兒不錯,主動上門給活乾。現在,這個小加工點更『大扯』了。安達、大慶、哈爾濱等地的客戶,紛紛上門給活乾。記者采訪時,就有大慶油田的一家單位聯系金洪亮,想做一批防護服。
村兩委已經決定了,把生產車間擴大到400平方米。不然,活兒就乾不過來了。
農民不種地,卻能旱澇保收。扔下鋤頭,又可額外賺錢。必須承認,金洪亮,這位有知識有見識的新富『少帥』,腦袋確實夠『轉兒』。

400畝大白瓜長勢喜人。
西瓜芝麻一個不落
忙活完耕地和勞力,按理說,新富村的『大事兒』也就差不多了。可是,村兩委的人連腳都沒歇,又開始琢磨起村民家的小菜園兒了。
去年,村裡通過關系,從內蒙古引進了一個項目:白瓜種植。白瓜子兒,在炒貨中佔比極重。第一年,種了幾十畝,牛刀小試。年底算賬,一畝地淨剩一千元。今年,規模擴大,種了300畝。同時,動員各家各戶,在小菜園裡種白瓜。
新富村,各家的菜園都不小,大的得有兩三畝地。種茄子豆角黃瓜柿子自家吃不了;種白菜蘿卜土豆又不值錢。種白瓜省事又省力,老頭老太太都能侍弄。收瓜時,人家炒貨公司來人統一收購。對於勞力匱乏的貧困戶來說,是個彎腰撿錢的好事兒。75歲的貧困戶董佔山,就把一畝左右的菜園,都種上了白瓜。『這一千塊錢,不等於白撿的嗎?』
看到去年種瓜的人都掙錢了,今年,村裡幾乎家家菜園都以白瓜為主了。那瓜,長勢喜人。瓜秧都爬到了路邊,爬到了樹上。村裡人估算,每家小菜園,都能收入個千八的。
抱住西瓜的同時,村裡也不忘引導農戶撿芝麻。四季青鎮,引進個蘆葦編織項目。機器,用涉農整合資金統一購進,然後無償分到各農戶家。原料,也統一供給。金洪亮和他的團隊跑前跑後,讓新富村20家農戶乾上了這活兒。其中,有三家是貧困戶。
因殘致貧的劉志琴,自從乾上了這個活兒,整天臉上帶笑。記者到她家采訪時,正趕上她在編織葦簾。機器不大,就放在屋裡地上,佔不到三把椅子的地方。她坐在機器前,一只手往料口一根根填葦子,一只腳在機器編完後輕踩一下,割斷多餘的葦頭。十多分鍾,一張葦簾就編好了。腿腳也有毛病的老伴,就把編好的簾子抱到裡屋。
『我乾得慢,人家熟練的手,一會兒就能編好一張。』
『太謝謝書記了,給我找了這麼好的事兒,我太願意乾了,嘮嗑、看電視都不耽誤。』
『原來都不敢買豬肉,太貴,現在我可敢吃敢買了。別看我這麼慢,一天也能掙二斤豬肉錢。到點人家就來收,裝完車就給發紅包。』
面對貧困戶的誇獎,金洪亮看著有些『木訥』。可要是琢磨起脫貧的招兒來,他卻機靈得心如比乾。
十屯的陸文明,是個貧困戶,妻兒都有智障。村裡,給每個貧困戶發放了幾十只鵝雛。可有些貧困戶,連出門遛彎都費勁,給他啥也難以養活。金洪亮就把幾家沒能力養的鵝,集中到陸文明手裡,由他統一放養。大鵝出手,陸文明留下一部分收入。其它,就給沒能力的貧困戶分紅。陸文明一共集中了近400只鵝,現在都已經半大了,長得可好了。
『貧困戶帶動貧困戶』,最終,大家攜手脫貧。
讓新富真正變『新富』
『倉廩實而知禮節!』當新富村走上『人人有活乾,家家有錢賺』的正軌後,村民的思想,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大家心齊了,眼光遠了,胸懷也寬了。
疫情期間,村裡號召向重災區捐款。400多名村民踴躍參與,捐款兩萬多元。5位女村民,義務加班生產400套防護服,捐贈給多個單位。
村裡看不到垃圾,也看不到保潔員。誰見到了垃圾,都會隨手撿起來。金洪亮的微信裡,有個大群。群員400多人,都是村民。有意見,有想法,有建議,直接群裡提。脫貧後的新富村,村兩委成員,和村民的關系相當融洽。
『既要充分落實好省、市、縣的扶貧政策,又要邁開自己的雙腿,走出貧困的泥沼。』
這,就是新富村的自主脫貧路。
『下一步,准備讓新富村變成旅游村。農戶變民宿,用笨雞蛋、笨鴨蛋、笨榨豆油、笨豆芽、正宗滿族酸菜等特產,吸引城裡人來過田園生活。真整成了,新富村纔真正叫新富了。』
采訪要結束時,金洪亮小小地暴露了一點新富村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