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實施86項,實施率達96.6%
總結了67項創新實踐案例,其中12項上報商務部
新設立企業4855家,新簽約項目148個,投資額1838.58億元
黑龍江日報9月7日訊 金秋九月,北京,借服貿會平臺,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吸引媒體聚焦。6日上午,由黑龍江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最北自貿試驗區,開放合作新高地』——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一周年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新聞中心召開。黑龍江省商務廳廳長、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辦公室主任康翰卿,哈爾濱海關副關長朴明華,哈爾濱片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任海龍,綏芬河市委書記、綏芬河片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士偉,黑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李士舟,向中外媒體介紹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創新實踐的進展成效,並回答記者提問。
康翰卿介紹,黑龍江自貿試驗區建設一年來,加強制度創新統籌設計,聚焦重點領域改革,緊密結合龍江實際,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紮實推進各項改革試點任務落實。總體方案89項改革試點任務已實施86項,實施率達96.6%;形成了超百項制度創新經驗,總結了67項創新實踐案例,其中12項上報商務部,率先發布了首批省級十佳創新案例。截至目前,自貿試驗區新設立企業4855家,新簽約項目148個,投資額1838.58億元。
一年來,聚焦政府職能轉變,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聚焦試點任務落實,大力開展制度創新;聚焦推動產業集聚,夯實政策支橕體系;聚焦深化對俄合作,賦能沿邊開放發展,壓茬推進、滾動創新,各項工作開局良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4個中省直部門制定28個政策支持文件,提出近400項高質量支持自貿試驗區政策措施,初步形成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的政策支橕體系,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最佳商務成本,自貿試驗區正成為黑龍江投資興業新熱土。
打造沿邊合作的新樣板是國家賦予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的一個重要任務,一年來,圍繞創新對俄合作模式,黑龍江積極探索沿邊經驗。
加強對外合作平臺建設,夯實開放發展基礎。設立全國首個中俄邊民互市交易結算中心,開通全國首個鐵路互貿交易市場,在俄羅斯設立離岸孵化基地、中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境外法律服務及招商代表處等重要平臺機構,為沿邊開發開放、深化對俄合作、輻射東北亞區域合作提供了新載體、新模式、新機遇。
強化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拓展經貿合作路徑。互聯互通是區域合作的血脈經絡,哈綏俄亞陸海聯運線路連同哈歐班列構建貫穿歐亞兩大洲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黑河黑龍江大橋開通中俄經貿新通道,自貿試驗區搭乘互聯互通新路徑,進入嶄新的『大陸橋時代』。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哈歐班列共發運200列,貨值21.9億元,同比增長40.4%;哈綏俄亞陸海聯運共計發運64列,貨值5.97億元,同比增長14.4%。
圍繞『跨境+』產業昇級,打造跨境產業鏈條。通過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跨境能源加工、跨境農產品加工、跨境中草藥研發、跨境木材加工、跨境康養旅游等產業,著力培育跨境產業集群;通過開展對俄投資開發並進行木材、農產品、清潔能源等資源回運加工,引入飛地經濟,著力構建境內外聯動、上下游銜接的全產業鏈經濟,開啟國際經濟合作新模式。黑河片區創新跨境電力貿易及落地加工使用新模式,今年以來俄電進口5.1億元,有效助力新材料產業降本增效。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創新邊民互市貿易模式,落實興邊富民政策。綏芬河片區創建了集邊民組織、跨境結算、分銷加工等於一體的全流程監管模式,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互市貿易完成過貨量12.5萬噸、交易額7.93億元,參貿邊民13.2萬人次。開通國內首個鐵路互貿交易市場,推動國內首個中俄互貿加工產業園建設,全面落實興邊富民政策,全力提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率先將互貿商品來源地拓展至韓國、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3國,在深耕俄羅斯傳統市場基礎上,以邊民互市貿易新模式,打開『邊境有邊、貿易無邊』的國際新視野。黑河片區以數字化流程和數字化監管為核心,建立了數字邊民互市貿易管理體系。在評估分析和預警基礎上,創新互市貿易進口農產品加工監管新模式,優化了審批層級、提高了審批效率、節省了企業成本。疫情期間各片區為保障口岸貨運通道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黑河片區利用跨境電商海外倉自俄回運防疫物資1279萬餘件,俄羅斯疫情嚴峻時,又復運俄羅斯1.2億餘件抗疫物資,推動中俄互幫互助的關系更加緊密。綏芬河口岸創新陸路口岸通關閉環管理,在嚴防疫情輸入風險的同時,確保貨物暢行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