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1日訊(記者 孫英鑫 周秘 葛金鑫 劉楠) 一場秋雨一場寒。凌晨,勃利縣奮斗村下著蒙蒙細雨,讓人有些寒意。距此地三裡外的幸福村建檔立卡戶王秀麗像往常一樣早早走出家門,她要在5點前趕到奮斗村玉米加工廠,開始一天的工作。

『在家附近就能找到活兒乾,這在以前都不敢想。有田理事長帶著我們乾,今後日子更有奔頭了』王秀麗說。今年疫情緩解後,她已經在這兒工作了幾個月了,掙了7千多,估計年底過萬不成問題。

王秀麗所說的田理事長叫田作林,是勃利縣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農家出身的他種過地,打過工、經營過小餐館。一次,田作林與朋友聚會,很多人表示向往農家田園生活,建一個音樂葡萄種植度假村應該是一個好項目。就這樣,田作林重返奮斗村。
奮斗村不靠山不臨水,沒啥特殊旅游資源,就是交通便利——穿村而過的勃七公路一頭是勃利縣城,另一頭是七臺河市新興區。借助休閑經濟的興起,2012年,田作林圍繞公路做起了文章,把農家的『笨字號』雞、鴨、鵝和小園菜搬上餐桌,讓城裡人來村裡感受田園風光和鄉村民俗。

經過幾年的打拼,現在,田作林的勃利縣田園音樂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集葡萄種植、甜糯玉米種植、加工、銷售、有機蔬菜種植、養殖、采摘、觀光、旅游、私家菜園訂制、民宿體驗、特色餐飲、電子商務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名聲越來越大,游客也越來越多,讓奮斗村成為全市鄉村旅游『打卡』景區。
『當初也沒想把規模整這麼大,到後來就有點收不住了,就把城裡的店和兩處房子買了,全部家當都投這裡了!』田作林說,『當初心裡也不太托底兒,現在看是放開手大乾了。』
回鄉創業,是緣於田作林對這片黑土地的不捨;共同致富,是他事業有成後確立的又一個奮斗目標。2017年以來,合作社牽頭實施產業扶貧,為全鄉貧困戶免費發放1.5萬棵龍豐果樹苗木,扶持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僅此項每戶每年就可增收1500餘元;幫助太昇村建設葡萄大棚3棟壯大村集體收入,年帶動農民工就業近120人,其中貧困戶有40人;以高於市場價1000元的價格流轉貧困戶土地,並為貧困戶發放鮮食玉米種子,以每棒高於市場價3分錢回收……一項項實打實的幫扶舉措,讓村民們享受到了實惠,帶動一批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

『未來的奮斗村將是家家都有小產業,利用現有的農副產品資源開展庭院經濟,把種養殖綜合起來』田作林說。
如今的奮斗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村中栽種了樹木、花草,改造了村路、安裝了路燈,改建了民宿房,面貌煥然一新,正成為一個環境美、生態優、村風正、民風淳的文明和諧新村,村民們心齊氣順走在奔小康的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