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這本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但就在這一天,一把刀子成為了罪惡的幫凶。帶著對工作崗位的戀戀不捨,和對美好世界的萬般留戀,郝劍法官就這樣離開了,終年56歲。
郝劍法官在哈爾濱市雙城區法院工作了25年,對待工作他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多次被授予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並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
大家都說他是一個善良並對工作盡心盡責的人。雖被疾病糾纏,卻從未推脫任何一件工作;他把每一起案件都當作自己的事,但法律是他做事唯一遵循的准則;他從來都是和風細雨,用心與每一個當事人進行真誠的交流,用耐心和善意化糾紛。郝劍法官把法庭看作家,但最後,他以這樣一種沒有人願意看到的方式告別了他深愛的家。
對於這樣一場悲劇,除了哀悼、憤怒和惋惜之外,我們也在深刻反思:悲劇,到底如何纔能被終結?在二審尚未開庭審理,糾紛遠未塵埃落定的情況下,行凶者吳德仁便已經逾越了法律和理智的底線,除了難以理解,我們還可以窺見他匱乏的淡薄的法治意識,嚴重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正是因為無知,他纔會做出如此褻瀆法律尊嚴的事情。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近年來,人民法院在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方面從未止步,無論是通過公開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以及庭審直播,把司法過程變成普法過程;還是通過送法進鄉村、送法進社區、送法進學校,通過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自媒體宣傳,消除法院的距離感和神秘感,增進人民群眾對法院和法官工作的了解、理解,都是在努力營造全社會尊法崇法敬法的良好氛圍。
相信終有一日,民眾會以『法』為師,以『法』為矩。法治會真正成為一種全民信仰和全民行為。
郝劍法官離開了我們,他原本只是眾多普通法官中的一員,因為一場悲劇,我們認識了他。在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法官,他們對工作充滿著熱忱和激情,面對案多人少的巨大壓力,面對紛繁復雜的矛盾糾紛,他們以極高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同理心來審理每一起案件,讓當事人在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司法的溫度。希望在法治精神浸潤人心的時代,我們不會再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任何一名普通的法官,而是讓每一個法官都平靜安寧地去繼續自己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