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5日訊 『我們村也算「名氣不小」,以前窮的出名,貧困發生率全省第二;如今,281名貧困戶全部脫貧,實現「三通三有」,去年整村出列。』談幫扶村的變化,市工信局派駐林甸縣鶴鳴湖鎮紅星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李鳴曉脫口而出。
紅星村是林甸縣深度貧困村,種植結構單一,經濟一直發展不上來。2017年9月,李鳴曉來到紅星村。『剛下車,一股風卷著土刮過來,眼睛睜不開,滿身掛滿灰。』李鳴曉說,在村裡轉了幾圈,發現沒有一條像樣的硬化路。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於是,他開始多方聯系溝通籌集修路資金。
『剛籌劃修路,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難在了清障上。』李鳴曉說。面對各類問題,李鳴曉逐戶溝通,連續半個多月天天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終於順利開工。在派出單位市工信局和林甸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下,全村硬化道路12.35公裡。路通了、心順了,紅星村村民無不感嘆:『做夢都沒想到我們這裡能這麼快通路,李書記是我們的福將……』
李鳴曉和村民的距離更近了,大家信任他。李鳴曉吃住在村委會,老百姓家的門檻天天邁。他說,當時紅星村122戶281人貧困戶中因病致貧70戶153人、因殘致貧11戶25人、因災致貧17戶43人,還有20戶48人是缺技術、缺勞動力的。『致貧原因多,但沒致富路是根兒,必須先把產業搞起來。』李鳴曉開始研究政策、確定項目,協調上級資金290萬元入股光伏項目,年收入50萬元;掛靠林峰甜瓜育種和昌林木耳兩個產業項目,年收入近30萬元。村集體經濟破『零』,年年還有新突破。
一事通,百事通。李鳴曉帶領駐村工作隊在千方百計抓產業項目的同時,更注重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了困擾群眾的住危房、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以前,村裡一半人喝不上自來水,222戶住在危房裡,到了下雨天更是拖拉機都進不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賺錢,貧困戶更是沒啥精氣神兒。如今,全村農戶已全部飲用自來水,貧困戶不僅全都住上安全房,還參加了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補充醫療保險。沒了後顧之懮,貧困戶再不唉聲嘆氣,好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通過自己種植或土地流轉,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可達2500元以上。托牛入場項目帶動122戶貧困戶每戶年收益2000元;生豬資產收益項目帶動105戶貧困戶每戶年收益3000元;大鵝養殖項目實現84戶貧困戶養殖1680只……村民都說:『蓋房子、修路、安自來水、搞產業項目……多虧了李書記。』
脫貧攻堅以來,在李鳴曉等人的幫扶下,紅星村變化巨大,房前屋後、街邊巷道的環境衛生徹底告別髒亂差,增收富民的產業項目從無到有,特別是老百姓奔富的精氣神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