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在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泰來縣,遍布境內各處的『扶貧車間』熱鬧非凡。在這裡,有隨處可見的汽車坐墊編織、柳條編織、羊絨縫紉,還有發自內心的歡聲笑語。這一幕幕,正是泰來縣新生活、新奮斗的真實演繹。
近段時間,除了偶有幾日的昇溫,大部分時間都能讓人真切地感受到冬之嚴寒。每日清晨,平洋鎮雙山村的編織工人趙淑梅都要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然後開開心心地趕到雙山村扶貧車間,開始一天的快樂生活。
溫暖的房間內,一排排整齊有序的編織架前,所有編織工人都在嫻熟的『穿針引線』。她們有的一頭白發、滿臉皺紋,有的年輕、精神、充滿乾勁,但無一例外的是,她們的面容中均展露出了絲絲笑意,而這其中,今年已有66歲的趙淑梅,笑得最為開心。按她的說法,『我這個歲數的人,在大冷天還能坐在暖和屋子中,跟大伙兒一起樂樂呵呵的乾活掙錢,還有啥不開心的呢。』
與趙淑梅『無中生有』的新生活不同,扶貧車間對於平洋鎮平洋村的王永久來說則是『陣地轉移』。現年64歲的王永久,往日這個時節可是麻壇常客,可現在不一樣了,平日想湊上一桌都不太容易。因為他的麻友們,都已紛紛將陣地從麻將桌旁轉移到了編織架旁,徹底改掉了多年的陋習。
據了解,為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不返貧,泰來縣依托瑞王汽車飾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能人)帶動、群眾參與』的總體思路,在全縣范圍內相繼組建起了30個『公司+扶貧車間+農戶』生產經營模式的扶貧車間,主要開展汽車座墊編織、柳條編織、羊絨大衣縫紉等項目。用泰來縣婦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扶貧編織車間辦公室主任顧秋菊的話說,建立扶貧車間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降低務工就業門檻,可以更廣泛地吸納貧困群眾和年老體弱、身體殘疾等低收入群體加入進來,通過免費的技能培訓,讓大家都能掌握一門營生的手藝,並借此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激發出最強的內生動力。
統計顯示,目前泰來縣已有近1300名低收入群眾通過扶貧車間實現就近就業,其中貧困群眾200餘人,年人均增收可達4000元左右。為持續確保扶貧車間發揮助增收作用,當地除廠家回收的渠道外,各扶貧車間還搭上直播這條快車道,在扶貧車間裡設立直播間,開闢出了新渠道,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並軌、『兩條腿』走路的銷售模式。此外,隨著扶貧車間的發展與壯大,還湧現出了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喬福軍、全省婦女手工創業創新產品展示大賽三等獎獲得者張秀秀等典型人物。廣大群眾通過在車間就業,實現了勞有所得、勞有所獲、勞有所值,讓他們對憑借雙手創造美好生活更有了信心和底氣。
如今的扶貧車間,對趙淑梅和王永久等人來說,早已不是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的就業平臺,因這裡人多、氛圍好,還逐漸演變成為了群眾的文化娛樂舞臺和互助服務驛站,甚至還成為了家長裡短的矛盾調解陣地,成為了大家心之所向的幸福車間。在這裡,穿針引線間織就的就是幸福美滿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