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8日訊 嘗一口張鼎鼎黏豆包立馬感覺到,它是不一樣的黏豆包,擁有不一樣的好味道。在南方食客看來,黏豆包是東北美食的代表之一,裹著濃濃的『東北味兒』的黏豆包,勁道耐嚼且甜而不膩,符合他們的口味。而對於從東北這塊黑土地走出去的人,黏豆包是一種特殊的懷念,它是忘不掉的家鄉味道,放不下的思鄉情懷。正是因為這樣,張鼎鼎黏豆包纔能載著一個黑龍江農民的創業夢,走出鄉鎮闖出一片天下。
『土味土味』』農產品變身『香餑餑香餑餑』』
不久前,依安縣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負責人張雲峰,在抖音平臺對自產的黏豆包進行了嘗試性直播銷售,令人驚喜的是,1000公斤產品很快就銷售一空,昔日無人問津的『土味』農產品,變身備受市場歡迎的『香餑餑』。如今張鼎鼎黏豆包已經遠銷到山東、河北、北京等地,年銷量50多噸。
『大黃米黏豆包,軟糯飽滿,香氣十足。吃上一個熱乎乎的黏豆包,保管你全身暖暖的、滿滿的幸福滋味。我來教大家兩種黏豆包的吃法:第一種是蒸熟後蘸白糖當甜點吃,那叫一個香甜;第二種蒸熟以後拍成小圓餅用油煎吃,滿滿的餡料來上一口保證您愛上這個味道。』在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車間內,記者碰巧遇到張雲峰在抖音直播推銷自產的黏豆包,只見他一身火紅色的財神打扮,舉著手機詳細地介紹著自家產品。
『我是今年纔開始嘗試抖音直播推銷的,效果還不錯,目前粉絲量達5000多人,您別看粉絲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吃過我家黏豆包的鐵粉。』張雲峰開玩笑地說,他玩抖音、做網絡銷售其實不專業,不過要說起做豆包來十裡八鄉沒人比他更在行。『張雲峰坦言,做直播的目的就是想讓粉絲們知道他家的豆包是怎麼生產出來的,他用抖音記錄了黏豆包生產的全過程,讓更多的人更直觀地了解張鼎鼎黏豆包的選材和用料,親自品嘗我們傳統工藝制作的黏豆包。』
小小黏豆包從餐桌可溯源到地頭
在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車間內,一屜屜黃亮亮的黏豆包新鮮出籠,讓人見了垂涎欲滴。負責人張雲峰告訴記者,
他家做黏豆包的豆子都是自己包地種植的,不上化肥全部都用農家肥,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每年的產量只有十幾噸,完全是自產自銷。這種被當地人稱為奶白花的芸豆從外表看個頭較大非常飽滿,是依安的特產。奶白花芸豆特別適合做豆包餡,用它做出來的豆餡非常好吃,口感上甜度非常高,而且吃在嘴裡會起沙。
『我家的大黃米一年的產量大概有四十多噸,品種是齊黍二號,特點是口感Q彈軟糯,而且不黏牙。』張雲峰還介紹道,齊黍二號所含豐富的蛋白質中,含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蛋白,有『運輸蛋白質大隊長』的稱譽,這是谷類
食材中絕無僅有的。在別的地方都是用甜玉米和黏玉米做黏豆包,這種食材在口感上和齊黍二號根本無法比,吃到嘴裡沒有嚼勁,而且黏牙,從營養價值上來講也遠不如齊黍二號。乾什麼吆喝什麼,張雲峰也上網查詢過食材的藥用價值,大黃米中的蛋白質對人體的作用很大,可制造紅細胞,避免貧血,可轉換成抗體,幫助免疫系統產生抵抗細菌的能力,還可以維持皮膚、指甲、頭發的健康。
張鼎鼎黏豆包之所以大受歡迎,張雲峰很自豪地說,因為他們生產的黏豆包都是有『戶籍』的,全程可追溯。張鼎鼎黏豆包150畝原料黍子種植基地做到七個『統一』,即『統一選種、統一育苗、統一施用有機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割、統一收購、統一分銷』。同時,消費者用智能手機掃描黏豆包上貼的『二維碼』,就可以與終端服務器連接,
查看黏豆包從原料種植到采摘的全過程,實現了農副產品從地頭到餐桌的可追溯,打造出『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銷售環境。
小豆包『金疙瘩金疙瘩』』幫扶全村76戶貧困戶
蓋廠房,買設備,招聘了生產和銷售人員。憑著一股子衝勁兒,張雲峰為自己的品牌打開了銷路,也帶動了村裡貧困戶再就業。『我在這裡乾3年了,是張鼎鼎黏豆包成全了我們娘仨,讓我有能力供兩個孩子上學。』樊麗華今年48歲,丈夫去世了,自己身體也不好,拉扯兩個孩子長大著實艱難。2018年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成立,加工廠負責人張雲峰知道她的不易,讓她農閑時到廠裡乾活,這一乾就是3年,使她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像樊麗華一樣,全村76戶貧困戶,通過在廠打工或者給貧困戶分紅的方式,實現了全村脫貧。
2018年4月,中心鎮豐收村黨支部借助170萬元扶貧資金,成立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全力打造『中國北方民俗黏豆包生產第一村』,讓黏豆包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金疙瘩』。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將貧困戶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流轉、量化入股、經營權托管等利益聯結機制形式,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農工貿等多種渠道,提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和風險抵御能力,實行貧困戶投資入股,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脫貧致富。張鼎鼎黏豆包加工廠負責人張雲峰介紹,加工廠現有員工16人,間接帶動就業150人左右,2018年被省農業農村廳評為黑龍江省雙創再就業示范基地,2019年被評為齊齊哈爾市市級示范規范合作社。他們采取以地入股、以資入股、眾籌分利、務工分紅的方式與貧困戶建立起了利益聯結和增收機制,在原料基地種植、收獲,生產加工期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優先僱工,每人每天收入120—150元,同時采取每銷售一袋黏豆包拿出2%給貧困戶群眾分紅,帶動豐收村的貧困戶人均增收700元,僅黏豆包產業分紅3.5萬元,實現了全村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貧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