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發展史中,龍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頑強奮斗,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的重大勝利,在黑土地上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
大型融媒體報道活動
《百名主播講黨史》啟動
100位龍廣電主播
走進紀念館、革命遺址
講述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
追尋黨的光輝足跡
傳承龍江優秀精神






新中國空軍夢開始的地方
龍廣電主播劉爽
為你講述東北老航校精神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由17架飛機組成的空中受閱編隊出現在天安門上空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這一幕舉國振奮,世界震驚。這支空軍力量的橫空出世,還要從中國共產黨建設的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說起。

走進空軍哈爾濱飛行學院東北老航校精神教育基地,『馬拉飛機』的主題雕塑讓人們穿過歷史的硝煙,回到那段中國共產黨創建航校,逐夢空天的崢嶸歲月。1945年抗戰勝利後,黨中央決定在東北建立第一所航空學校,之所以選擇東北,是因為當時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並且這裡有大量日軍遺留下來的航空器材、飛機和機場。然而,籌建初期異常艱難,當年日本投降的時候為了讓這些航空設施不被中國軍隊使用,他們蓄意破壞,將飛機零部件拆卸掉,散落在深山老林當中。

這組微縮景觀再現了東北老航校籌建者們行走於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中,足跡遍布30多個城鎮、50多個機場搜集航空器材的情景。就這樣,大家把收集來的每一個飛機部件,每一組航空器材用馬車拉回學校,進行拼組,成為東北老航校最初使用的教學飛機。

1946年3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即東北老航校,在通化秘密成立,代號『三一部隊』。正當大家熱火朝天准備大乾一場的時候,隨著內戰的持續,國民黨為了將年輕的東北老航校扼殺在搖籃裡,瘋狂地對航校進行空中轟炸。為了保護這些用生命換來的航空器材,黨中央決定對東北老航校進行戰略轉移。1946年4月下旬,僅僅成立了一個多月的東北老航校從通化遷往牡丹江。

東北老航校初創時期師資力量非常薄弱,除了少數我黨之前通過多種形式培養的航空骨乾外,還有一批日籍教官。老航校的學員主要來自作戰部隊,文化底子薄,教員們就從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開始教起,並且自制模型教具、編寫教材。飛行訓練中,幾架飛機共用一副螺旋槳,飛機上沒有計時器就用馬蹄表代替,沒有安全帶飛行員就用麻繩把自己綁在座椅上更是家常便飯。
老航校成立初期,初教機數量極少,而且在東北壓根兒就沒找到過中教機,這時,有人大膽提出能不能直接上高級教練機呢?經過細致論證、反復研究,航校大膽嘗試,1946年7月21日,學員吳元任駕駛九九高級教練機單飛訓練並安全落地,老航校開闢了飛行訓練的新途徑。

在黨的領導下,東北老航校的創業者擰成一股繩、聚為一團火,白手起家,艱苦奮斗,最終勝利完成創建航校這一艱巨任務。在短短的三年零九個月時間裡,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了560名優秀的航空人纔,為人民空軍組建和新中國航空事業發展貢獻著骨乾力量,最終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為了我黨我軍及航空領域的領導和將領。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起飛於龍江大地的東北老航校被譽為人民空軍的搖籃。東北老航校在戰爭廢墟中建校,在炮火硝煙中起飛,在共和國晨光中展翅,創造了馬拉飛機、直上高教機、用酒精代替航油等一個又一個世界空軍建設史上的奇跡。

70多年來,東北老航校凝結形成的『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勇於獻身、開拓新路』精神,成為深紮黑土大地的紅色基因,成為人民空軍發展壯大的紅色血脈,成為我黨我軍彌足珍貴的『傳家寶』。
老航校精神不斷綻放時代光芒
迸發出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
觀看更多『紅色足跡』
請登錄『極光新聞』客戶端
『黨史學習』頻道
我們一起打卡學習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

選擇『黨史學習』頻道
點擊『紅色印跡』欄目
聆聽黨史故事
感受百年風華

重溫紅色記憶
傳承紅色精神
打卡紅色教育基地
一起學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