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2日訊(董婧 記者 佘雨桐)近日,大慶市大同區人民法院調解一起『玉米糾紛案』。
原告趙某、宋某與被告汪某是地鄰(趙某西地鄰宋某,東地鄰汪某)。2020年三家都種的玉米,收秋時宋某、被告汪某先收割玉米,原告趙某發現少了自家44壟地少了兩壟玉米。當時宋某主動退還給原告趙某一壟玉米,趙某找被告汪某索要一壟玉米,雙方發生糾紛。派出所、司法所、村委會都到現場進行調解,被告汪某當時承諾退給原告趙某一壟玉米,原告趙某反映至今被告汪某都沒有退還。無奈,只好向法院起訴。
審判員李繼勝接到分案後,經了解見雙方分歧很大,決定走進玉米地現場了解案情。經過實地查看玉米地現場,李繼勝對玉米收成、土地構成、畝產、每畝地收入以及損失情況等有了較全面的了解,辦案思路進一步明晰。
庭審現場,李繼勝首先安撫疏導雙方情緒,耐心細致向雙方進行釋法明理,並對雙方的意見和看法一一進行分析解答,逐漸消除當事人之間的隔閡和積怨。李繼勝了解到,原被告雙方雖然是親戚關系,但因為土地耕種產生的積怨卻很深,當時多收的一壟地也是想置氣。
『這麼多年我都忍了,這下非得出口氣。』
『別說那沒有用的,這麼多年我種地也沒少給你一分錢。』
『行啊,那今天就玉米這事兒咱們新賬老賬一起算!』
『算唄,當著法官的面,看看誰有理!』
……
還沒開庭,雙方當事人之間濃濃的火藥味就充斥著整個法庭。『好了,原被告都消消氣,注意自己的言辭,有話好好說。平復下情緒,庭審馬上開始。』審判員李繼勝與書記員李雪珩一邊安慰著當事人激動的情緒,一邊做著庭審前最後的准備工作
『我們擬按照玉米價格最高價1塊2計算,畝產一千兩百斤,一畝地玉米收入1440元,兩根壟一畝地,那我們按照一壟地損失720元,加上前期種子化肥投入總共800元......』盡管是庭審現場,嚴肅而莊嚴,但李繼勝卻憑借著豐富的審判經驗與庭審駕馭能力,用通俗易懂的言語拉近了僵持不下的雙方當事人之間的距離。說著說著,原被告逐漸轉變了態度,從互相懟到有退讓,從堅持不調解到聽法官的可以協商。
幾個回合下來,案情、損失、多收了那一根壟的玉米款捋順完畢,終於在『解心結』+『話聊』的方式下促成雙方就玉米損失問題達成和解協議,汪某也向趙某賠了禮,道了歉,並於當場給付完畢,趙某給汪某出具了收據。
這一壟玉米引發的糾紛解決了,也順勢解開了塵封在雙方當事人心中十多年的心結,二人相視一笑,連連向審判人員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