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秧客』排隊上車。
黑龍江日報5月7日訊 又是一年插秧季。5月6日16時33分,伴隨著一聲清脆的汽笛,K5131次綏化至撫遠插秧專列從綏化站緩緩駛出站臺,來自綏化市周邊市縣的500多名『插秧客』奔赴三江平原開啟又一個播種季節。這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連續第22年開行插秧專列,已累計運送170餘萬人次。
『誰知北大倉中米,能飽中華一億人!』三江平原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大、品質優良,糧食總產量高,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生產基地。由於當地勞動力不足,每年春耕季節綏化周邊市縣幾萬人的務工隊伍趕赴三江平原插秧打工,平均每人不到一個月就可賺近萬元,成為沿線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為了緩解插秧客流出行難,自2000年起,哈鐵開行『插秧專列』,至今已開行22年,成為百姓的致富車。
在綏化火車站候車廳,記者見到望奎縣靈山鄉的村民劉雙喜提著大拉杆箱准備出行。今年是他第12年去建三江前進鎮插秧。他說,2009年第一次去插秧,每天掙不到200元,半個月賺了2700元,給兒子買了一輛摩托車。此後,他成了『專列』常客,錢也越賺越多,去年12天掙了14000多元,不僅還上了買種子化肥等備春耕借的錢,還有剩餘貼補家用。他笑著說:『現在出行方便,每年開春就惦記著出去插秧,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插秧賺「外快」讓村裡不少人腰包鼓起來。』
一位梳著齊耳短發、穿著一身牛仔裝的女孩在人群中格外醒目,她也是一名『插秧客』,來自齊齊哈爾梅裡斯區達斡爾族鄉三間房村,這是她第四次坐『專列』去建三江打工。而不遠處海倫市豐山鄉豐榮村的王英姐妹倆正以兩個大包行李為桌開餐,雞爪子、香腸、蘸醬菜、水果很豐盛。她們說,現在收入多了,出行准備好多好吃的,一想到插秧半個多月能掙到七八千元特別開心。
綏化站客運值班主任張棟梁,見證了22年來插秧專列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可喜變化。他說,前些年去插秧打工的人數多,但墾區機械化的逐漸普及讓『插秧客』數量有所減少。近幾年年輕『插秧客』增多起來,穿著越來越時尚,以前扛著麻袋裝行李,現在好多人拉著時髦的行李箱,有的女性還穿著高跟鞋,戴著金項鏈,更像是旅行團。
走進綏化火車站,一個紅色帳篷特別醒目,這是『插秧客』的專屬候車處,多處懸掛的祝福標語讓出外打工的農民感到特別暖心。
『我們提前和建三江的種糧大戶對接,了解插秧的具體時間,分析客流信息和出行時間,專人引導他們手機購票,提前對進站通道進行消毒,通過專用安檢通道電子驗票乘車,「插秧客」走得更加從容了。』綏化站客運車間副主任劉明說。
據了解,為了服務好『插秧客』,綏化站做了充足的准備:在站前搭建休息帳篷,為務工人員遮陽擋雨,設立臨時問事處、紅十字急救、服務臺、飲水處,加開售票窗口,開闢『綠色通道』,多種措施方便務工人員進站上車。自實施電子客票以來,插秧專列迎來首次『無紙化』進站乘車,綏化站安排專人在候車廳引導。
綏化市蘭西縣臨江鎮榮河村村民藺桂霞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每年她都帶領村民去三江墾區插秧。她說,專列價格便宜,而且設備設施和服務質量不斷昇級,讓『插秧客』體會到了實惠與方便,對暖心車充滿感情。
據悉,今年綏化、齊齊哈爾和哈爾濱市周邊預計有4萬名農民工乘火車赴三江平原插秧。鐵路部門也將及時調整部分列車運行區段、開行密度,確保將『插秧客』及時運送到墾區春耕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