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松花江上·百年印記?八大灌區: 汩汩江水潤肇源
2021-05-21 07:40:0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張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松花江水流入肇源縣中心灌區。

1958年建的三站灌區排水站『小白樓』。

三站灌區轄區內的水田。

肇源縣中心灌區中心泵站。

  黑龍江日報5月21日訊 嫩江、松花江在肇源縣茂興鎮三岔河匯流後,形成洶湧澎湃的松花江主乾,她一路高歌東下,經水師營,流過石家店,直奔二站鎮西山頭,然後向東北方向拐了個陡彎兒,一扭身轉向東南……在這百轉千回的恣意流淌中,松花江在進入黑龍江省後,先給肇源送上了一份厚禮:237公裡流域面積,一片片水草茂盛的湖泊和灘涂,可謂天賜『糧』緣。

  走進肇源,聽肇源人說話,挺有意思。

  問:『咱們肇源有啥?』

  答:『肇源也沒啥,就有兩條江,還有八個大灌區。』

  肇源,自古坐擁兩條大江——嫩江、松花江;用一個甲子的時光織就由八個灌區組成的水域網絡。在兩江八灌區養育呵護下,肇源沿江發展出近百萬畝水田,202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9.15萬噸。這,可真不能說『沒啥』。

  灌區的灌渠裡 曾跑著船

  曾經的肇源,要說『有啥』,有乾旱和水患。守著一江大水,農田卻飽受十年九旱之苦。

  翻開《肇源縣水利志》,看到如下記載:『1951年,春旱,播期拖後。1952年春旱,一直到6月29日纔降透雨,全旗抗旱。1953年,春旱,全旗人工用水抗旱面積165畝。1954年,入春後嚴重乾旱,芽乾毀種20萬畝……1957年,汛期連續降雨,豐滿水庫放水流量達6000立方米/秒,嫩江兩大支流來水,在大賚形成洪峰,進入松花江乾流,江水暴漲,於8月29日形成特大洪峰……』

  今年82歲的張延河老人,曾任肇源縣委農工部部長。他說,1957年那場特大洪災,讓肇源半個縣遭水淹。肇源歷史上多水患,雨少乾旱,雨多水災,水旱災害頻繁發生,農民靠天吃飯。從1958年開始,制定出『因害設訪、沿江發展』的水利發展新思路,開始大規模興建以灌區為主的水利設施。

  在肇源縣水務局會議室的牆上,有一面巨幅水利工程圖,經總工程師宋萬琦介紹,記者看到從1958年開始到1960年前後,肇源縣相繼建成立陡山灌區、新站灌區、民意灌區、成功灌區、中心灌區、薄荷臺灌區、三站灌區和古恰灌區等八大灌區,沿松嫩兩江水系,在全縣范圍內形成了八個大型水利樞紐,由這八個水利樞紐向沿江兩岸農田進行灌溉。

  郝成春,肇源縣灌排中心總工程師,1987年畢業就到灌區工作,30多年裡,他經歷了灌區硬件設施的幾輪更迭。

  『1958年,修建中心灌區時的建設方案是一渠多用。一是提水灌溉,二是起到運輸通道作用。我們灌區上都有橋,橋還都是帶拱的,就是方便跑船運輸。中心灌區大乾線起到了一個水運作用,同時也解決了水田和旱田坐水種問題。』

  郝成春說:『我們中心灌區,目前以每天200萬立方米的提水量向所轄水田輸水灌溉,其服務覆蓋周邊4個鄉鎮一個農場。你們看,水渠在通往沿途各個村屯農田時,都修建了出水閘口,閘口通往農田有支渠,這些支渠穿行在農田裡,形成網格狀,縱橫交錯的乾渠支渠,把農田編織成一組組血脈相通的網格,這些網格為肇源大地上的綠色農田提供旱澇保收的保障。』

  從『小白樓』放眼萬畝大稻田

  如今在肇源,八大灌區不僅僅是農田水利設施,它們中有的還是當地人引以為傲的著名景點。中心灌區的園林村石拱橋還不是最有名的,真正的顏值擔當是三站灌區的『小白樓』。

  當地人說的『小白樓』,是一座1958年建三站灌區時建造的排水站房,不過這個站房因造型獨特而遠近聞名。它體量小巧,是一棟二層小樓,臨江一側,呈八字形平面,兩翼對稱,各有四窗;背江一側,是雨傘狀,屋頂為圓,上有5瓣翹檐。這個小二樓,通體白色,遠望似蒙古包,又像小天壇。據說,當年這個站房的設計者真的參照過北京天壇。走近看,這棟小樓樓體上,有精美的花鳥魚蟲和浪花雕飾。

  如今,『小白樓』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2006年肇源縣對三站渠首工程進行移址新建,這座歷經60多年風雨的老站房停用了。跟三站灌區一樣,肇源縣八大灌區如今都翻新了一遍,留下舊址作為文物紀念的,僅有三站灌區和中心灌區。

  三站鎮黨委書記金達輝說,三站灌區在移址新建時,沒拆除原有灌區,而是把舊址完好保存下來。目前,三站灌區排水站房舊址已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肇源一景,它更是一本記載肇源縣水利發展史的教科書。

  登上已成文物的『小白樓』,一面可遠眺松花江,另一面可看到大片稻田,還有一面可以望見奔騰著流向四方的乾渠水。

  肇源縣水務局總工程師宋萬琦說,肇源八大灌區從1958年建設開始至今,已接受了時間檢驗,各個渠首站房雖都經過改造翻新,但位置基本未變。近年來,肇源縣從改善水田生產條件入手,積極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水利工程實現了灌區、排灌站、提水泵站、節制閘和渠系的全覆蓋。

  時光荏苒、斗轉星移。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櫛風沐雨,有了八大灌區的『旱時提水,澇能排水』的多重保護,肇源縣水田生產從1958年的不足15萬畝,增加到如今的近百萬畝,大型水利工程也從原來的幾處,到今天增加了幾十倍。八大灌區仍發揮著骨乾灌區的功能與作用,不斷刷新著肇源縣的糧食生產紀錄。

  八大灌區育好米創奇跡

  距三站灌區渠首不遠的宏林村,村民多種水田。75歲的馮軍家裡種著20來畝水稻,由兒子馮景濤經管著。老人說:『以前種地靠天養活,又怕旱又怕澇,自從有了灌區給調節著,現在崗地能上水,窪兜一點都不淹,這灌區可給咱農民解決了大事。』

  說起近半個世紀來水田生產的變化,今年72歲的三站鎮宏旗村農民孫啟發深有感觸:『原先肇源根本就沒水稻,1958年開始種水稻,那時用草包裝種子,放水溝泡,泡多少天出沒出芽也不知道,完後把種子揚地裡,到秋天也收不到多少糧食;現在好了,種水稻選優良品種,用科學方法催芽,機械插秧,畝產都超千斤。』

  松江育神奇,肇源出好米。八大灌區像一張保護網,是肇源農業的豐收保障;八大灌區又像是大地的血脈,為這片土地輸送著養分。從種植『五優稻4號』,到推廣『吉源香1號』,肇源大米在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大放異彩,接連摘得銀獎、銅獎,躋身『十大好吃米飯』行列。

  騰躍鵬程農產品銷售有限公司董事長程秀范說:『我們企業的種植基地位於松花江邊上,水稻是用松花江水灌溉,有了松花江水的滋養和灌溉,纔孕育出更優品質的大米。』

  記者看到,『以生態為第一品牌』寫進了今年肇源縣的政府工作報告,堅持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是肇源『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一筆。未來五年,肇源縣要完成水生態體系規劃,實施水土生態治理項目,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到2025年,縣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將更加健全。

  經過肇源人民堅持不懈的艱苦奮斗,如今,肇源縣已建成沿江百萬畝智能化水稻產業帶。走進肇源,只見處處百鳥翱翔,風吹草低見牛羊,到處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應驗了『各業有水皆活』這一古訓,真正反映出水利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一個農業大縣經濟命脈的深遠含義。

責任編輯:王傲

【專題】松花江上·百年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