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珠制作魚皮手工藝品。

航拍八岔村。
黑龍江日報5月26日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五年前的殷殷囑托,八岔村村民牢記心間,並努力繪就著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還給我回信了,祝願八岔村在率先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穩,群眾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就像總書記說的那樣,這幾年我們的生活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啊!』日前,村書記兼村主任尤明國,細數五年來鄉親們的好生活,一臉幸福的神情。
五年來,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村民一直都記得那個細雨綿綿的日子,那場細雨中迎來了總書記,更澆灌了赫哲族人民與時代共同發展的信心。赫哲兒女手拉手、心連心,保持朴實奮進的底色,譜出新時代的發達興旺,幸福的漁歌正傳遍四方……
赫哲生活越來越好 民族文化越來越濃
驅車行進在『醉美龍江331邊防路』,穿林傍江駛向八岔赫哲族鄉,陶醉在沿途美景之餘,更讓人期待此行的終點——八岔村。
排排樓房兼具現代和民俗特點,家家庭院整潔清新,偶見幾個『家庭旅館』的標牌,上面的民族圖騰引人注目。2018年,本報記者曾回訪八岔村,那時的尤明芬剛剛經營起家庭旅館,旅游旺季時收入不菲。
如今再見尤大姐,她的家庭旅館剛剛完成昇級改造,可以滿足旅客更加多樣的需求。『倒退回多年前,哪成想自己會成為一個小老板?頂多就是個打魚種地的農民。現在好日子就在眼前,今年我給旅館增加了一些娛樂設施,讓游客體驗更多的樂趣。』說起這幾年的發展變化,尤大姐稱『想都不敢想』,如今她的家庭還被評為八岔村『最美家庭』。她說,我們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家家戶戶都是最美家庭。
『共產黨啊額麼赫尼,俄裡板丟俄裡愛依……』一曲歡快的赫哲族歌曲從村裡的傳習所傳出來,這裡是村民吳桂鳳的教學地。這幾年,吳桂鳳一心撲在民族文化傳承教學上。在吳桂鳳的帶領下,尤明芬、尤俊艷、尤俊宏等15名赫哲村民深入研究『伊瑪堪』說唱技藝,創作了多部文藝作品,並通過微信視頻廣泛傳授。一首《烏蘇裡芒目》唱罷,吳桂鳳爽朗直言:『聽起赫哲族歌曲誰都坐不住,都得手舞足蹈起來,這就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魅力。』
隨著『七一』的臨近,吳桂鳳還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歌曲翻譯成赫哲族語,教給八岔赫哲族鄉民間藝術團的團員們,屆時她們將站在同江市慶祝建黨百年晚會上傳唱。
五年間,八岔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明國介紹,現在赫哲群眾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不到2萬,增長到2020年的2萬元以上。
年輕人添動力 小康之路越走越穩
尤明國此前剛剛參加了全國『村長』論壇第十七次執委會議,今年是他第13次參加。帶著得天獨厚的赫哲族資源和眾鄉親們的期盼,每次走出去,尤明國都能收獲滿滿。
由返鄉青年尤浩主要經營的旅游公司就是尤明國參加會議招商引資的成果。
『我們村很多年輕人都積極參與到村內發展建設中,他們思路活、衝勁足,大家群策群力,各項工作纔能乾得好。』尤明國說。
出生於1990年的尤浩大學畢業後曾在同江市工作幾年,在鄉情的感召下,他考慮要回鄉發展,恰好趕上總書記來到八岔村帶來新希望,於是他便定下心,撲在建設家鄉的事業上。
如今,八岔村將發展的『方向盤』慢慢交到了年輕人手中,用尤明國的話說,用年輕人乾工作,十分『借力』。
尤浩除了經營旅游公司,負責『莫日根』『伊爾嘎』兩艘觀光游船,還管理著村裡33個家庭旅館,村裡興建的幾個農副食品加工廠,他也參與其中。
近年來,不僅是土生土長的赫哲小伙回鄉了,更有從其他地方來到八岔村的人,他們和赫哲族人民一同建設著八岔赫哲族鄉。
95後教師郭思佳,在2019年通過特崗教師考試入職八岔鄉中心校。穿上赫哲族傳統服飾,帶領學生一同做傳統手工,郭思佳就像學生們的大姐姐,很好地融入了這裡。『我不敢說要把自己都奉獻給這裡,但我要響應國家的政策,到需要幫助的地方去,給孩子一個快樂、有所進步的童年。』郭思佳說。目前八岔鄉中心校特崗教師共有5名,都是95後。
旅游產業重點發力 多項產業並駕齊驅
傍水而居,以漁起家。赫哲族人民的飯桌上,總少不了魚的身影,傳統的殺生魚、凍魚片、燉江魚也同樣深受各族人民喜愛。而今年八岔村村民的餐桌上又多了一道菜——魚罐頭。向二三產業發力,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旅游等產業,成為這個古老民族的現代致富密碼。
『這幾年,八岔村立足資源優勢,注冊了『赫鄉田源』地理標識,種植大球蓋菇和粘玉米等特色農作物,我們還和北京果園村鑫福海工貿集團合作成立同江市鑫福海赫哲文化旅游公司,投資1100萬元購入兩艘觀光游船,去年推出「三江口—街津口」「八岔島—黑瞎子島」兩條旅游路線,十分吸引人。今年我們對八岔村原村委會進行維修改造,將魚制品加工設備從同江市中小企業孵化基地遷回八岔村,促進更多人就業。』介紹起八岔村正在乾的事,尤明國滔滔不絕。
八岔村還在繼承創新赫哲族傳統工藝上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村民王海珠創辦了海珠手工藝品合作社,制作魚皮畫、魚骨畫、魚皮掛件等手工藝品及手工加工食品。在她的幫助下,周邊70多名村民掌握了這門傳統技藝,作品銷售額累計達到80萬元。
『邊學邊乾,邊乾邊學,發展的步子纔會走得穩。』遵循著自己的發展節奏,八岔村廣受社會關注。八岔村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美麗宜居村莊』等多項榮譽稱號,經常接待兄弟村鎮過來調研學習。
同樣是赫哲族聚集區的同江市街津口鄉,近年來也在大力發展民族風情游,相繼打造了北山旅游綜合體、薩滿文化展城館、寒地麥浪等項目,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傳承。同江市『百年口岸、赫哲故裡』的名牌也因這兩個赫哲族鄉越來越亮。今年五一,同江市迎來省內外游客11萬餘人次,收入超過4500萬元。
同江市旅游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王丹介紹,目前同江正在進行『三區兩帶』旅游布局,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赫哲生態文化保護試驗區和核心區、邊境旅游試驗區,打造331公路景觀帶和黑龍江水陸景觀帶,進一步豐富同江的旅游生態。
雲朵和浪花,是赫哲族最浪漫的文明符號。他們說,低頭漁獵,浪花就是奔湧前進的生活;抬頭看天,雲朵就是安放信仰的歸宿。如今的新生活賦予雲朵和浪花更多內涵,勤勞智慧的『莫日根』和『伊爾嘎』,踩著鼓點,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