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篳路藍縷,世紀鏗鏘前行,萬裡河山處處閃耀著紅色的光芒。
從抗聯烽火到開墾拓荒,從大國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紅色腳印』喚醒沈睡千年的黑土地。
龍視新聞聯播微信公眾號大型融媒體專題『從東方紅到太陽昇』——雲打卡黑龍江省百個『紅色印跡』,三條足跡,連點成線,帶您跨越時空,重溫一段段鮮為人知而又波瀾壯闊的紅色歲月。
在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交匯處的『華夏東極』黑瞎子島,每天,第一縷陽光從這裡開始照耀祖國大地。讓我們一路向東,迎著『指引前行的東方朝陽』,追憶『八女投江』的壯烈殉國、見證現代化農業的嶄新成就、探尋煤城轉型的城市進程、到訪守家衛國的東極哨所,追尋紅色印跡,看龍江今昔巨變。
第六十六站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

在黑龍江下游同江市東北140公裡處,有一個美麗富庶、平安繁榮、文明和諧的幸福之鄉,東與撫遠市接壤,北隔黑龍江與俄羅斯相望,是我國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八岔赫哲族鄉。

八岔赫哲族鄉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赫哲族第一個鄉級政權,轄區內有著名的黑龍江八岔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四泡一河』,生態環境良好,淡水魚類豐富,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

2013年,位於黑龍江下游南岸的八岔赫哲族鄉遭遇了超百年一遇歷史特大洪水,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嚴重損毀,房屋和耕地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災後重建中,一棟棟整齊而富有赫哲族風情的復式別墅、船塢廣場、天賜湖公園、二道江灘,書寫著赫哲人在災後重建中崛起的勤勞勇敢精神,奮進的赫哲人走上了幸福路。2015年至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00元提高到19304元,八岔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102元提高到23922元。

2016年5月24日,是赫哲人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冒著蒙蒙細雨,親臨八岔赫哲族鄉看望赫哲族群眾,帶來了黨中央的殷切關懷。習總書記在現場動情地說『我心裡惦記著每一個少數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團結一致,共同發展進步』。

在赫哲族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留下了許多特色民間藝術。伊瑪堪是赫哲族的曲藝說唱文學,八岔赫哲族鄉在2014年成立了伊瑪堪傳習所,用於赫哲族村民傳承學習伊瑪堪及赫哲族語言文化。2017年成立了漁獵文化館,並圍繞打造八岔赫哲族漁獵體驗區建設該館。館內設有漁獵文化展區、綜合展區、魚皮制品手工坊、視頻播放室、傳統住宅展示區以及民族商品銷售等功能用房,重點展示赫哲族的漁獵文化、魚皮文化、餐飲文化、民族語言、傳統體育、民族歌舞等特色文化形式,還展現出八岔赫哲族鄉村『從古到今』的歷史沿襲。
2017年12月,全國24部中國名村志之一的《八岔村志》出版,全面展示了八岔村歷史文化,詳細記述了較少民族之一的赫哲族民族發展演變歷程,彰顯了我黨少數民族政策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作用,是黑龍江省唯一入選全國名村志工程的志書。
追隨初心足跡
探尋發展脈搏
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