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樂器馬頭琴在杜爾伯特縣得到了較好的普及與推廣。資料片
東北網6月3日訊 古語雲:民齊者強。大慶轄有1個自治縣、3個民族鄉、7個蒙古族聚居鄉(鎮)、45個民族村,是全省民族工作重點地區。那麼,大慶市是如何做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繪就民族團結進步『同心圓』的呢?
以『三個昇級』提高政治站位,構建上下貫通、全面參與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大慶市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證,為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供『硬核支橕』。組織領導昇級,調整市委民族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為組長,市政府聯系民族宗教工作副市長為副組長,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推進、相關單位共同發力、各族群眾廣泛參與的民族工作體系;頂層設計昇級,將民族工作作為全局性工作、戰略性任務、生命線工程來認識和對待,統籌安排重點任務;工作力量昇級,以黨政機構改革為契機,市、縣(區)民族宗教事務局並入同級統戰部門,杜爾伯特縣單獨設置民族工作部門,在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鄉鎮、街道配備了專職民族工作乾部,社區配備民族工作聯絡員,進一步築牢民族工作基層網底,打通民族政策落實『最後一公裡』。
以『三個結合』厚植文化認同,打造有機融合、一體推進的宣傳教育新格局。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為此大慶市圍繞『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結合本土文化特色創新載體,與大慶精神相結合,通過開展『講鐵人、學鐵人、做鐵人』、『大慶精神進校園』等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深刻認識到,大慶石油會戰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融匯聚的創業史,大慶精神是各民族群眾共同締造的民族團結紅利。教育引導各民族群眾,共同擔起『爭當排頭兵、建設新大慶、打好新會戰』的歷史使命。此外,還與節日節慶和民族文化相結合,依托各民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三個提昇』增進民生福祉,形成相互嵌入、共創共享的服務管理新格局。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大慶市圍繞解決少數民族群眾所急、所難、所盼等民生關切,提昇民族事務管理成效,寓管理於服務,在街道、社區設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中心、少數民族群眾服務窗口,成立『民族之家』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服務站』;提昇脫貧攻堅成效,跳出『年年扶貧、年年返貧』的低效怪圈,先後開展了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產業扶貧等定向扶貧,新、改、擴建學校教學樓等基礎設施10處、標准化村衛生所24處等;提昇特色村寨建設成效,科學制定《大慶市少數民族村特色村寨(2018-2025年)建設整體規劃》,穩步實現特色村寨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的目標。
以『三個機制』把穩工作導向,夯實了成效優先、長效發力的創建保障新格局。做好民族工作,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大慶市把制度建設作為鞏固和深化創建成果的重要保障。建立投入保障機制,設立少數民族發展扶持資金、少數民族事業補助,出臺清真肉食補貼政策;建立督導保障機制,采取定期與不定期、互檢與自檢相結合等方式,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監督檢查,提昇履職意識;建立激勵保障機制,先後召開8次全市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開展先進事跡宣傳,激勵和引導各族人民積極支持、踴躍投身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