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紅色印記在龍江?人民廣播 聲聲不息
2021-06-14 07:22:00 來源:龍視新聞聯播公眾號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龍視新聞聯播報道 1945年8月20日,伴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凱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座地方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誕生了。作為共和國人民廣播『長子』,一代代黑龍江廣播人在黨的領導下,燃燒著激情、奉獻著青春,用忠誠和智慧譜寫了一部氣勢如虹的廣播事業發展史,為歷史和時代留下深刻的聲音印記。

  用聲音記錄時代變遷,傳遞民生關懷,一道道無形的電波成為黑龍江人民的溫暖陪伴。而要尋找黑土地上那劃破長空的第一聲,還要追溯到1923年。

  原黑龍江廣播電視廳廣播電視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 陳爾泰

  劉瀚把無線電話機的發射機改成廣播發射機,在滿洲裡街13號這個地方作為廣播電臺,1923年1月1號,就開始了廣播。

  作為國人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使用中文和俄文兩種語言,每天廣播兩小時,設置了新聞、商情、戲曲、氣象等節目。誕生不久的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與共產黨人合作,創建了哈爾濱通訊社,成為黨的宣傳陣地。

  原黑龍江廣播電視廳廣播電視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 陳爾泰

  陳為人和李震瀛提供當地的新聞稿件,在這個意義上說,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就已經直接播送了我黨的新聞稿件,宣傳了黨的主張、方針政策。哈爾濱黨組織的建設、發展黨員最初的線索是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來的,哈爾濱跟共產國際交通線的聯系,也是跟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的俄國人發生的聯系。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佔領了哈爾濱,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被改名為哈爾濱放送局。黑龍江廣播人在黨的領導下、在永不消逝的電波中,冒著生命危險創辦反滿抗日廣播節目。1945年8月20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劉亞樓協同蘇聯紅軍接管放送局,改名為哈爾濱廣播電臺,黑龍江人民廣播事業從此翻開了第一頁。

  在哈爾濱市松花江街,七十多年前,黑龍江人民廣播就是從這裡發出了第一聲。當時,電臺的宣傳方針就是把群眾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經常會轉播一些群眾大會實況,播送講演講話,進行直接生動的宣傳。李兆麟同志就多次到廣播電臺進行講演,宣傳黨的方針政策。

  原省廣播局局長、黑龍江電臺臺長 林青

  開始曲想用一個解放區歌曲,可是當時沒有錄音,又不能生產唱片。我們有一個播音員叫陶書琴,她既播音又會彈鋼琴,就決定由她彈奏這個曲子,在每天的早晨、中午、晚上,這三次播音都是她來彈。

  原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 劉丹

  最早的時候還是鋼絲錄音,這個錄音機有五六十斤,一個人都拿不動,得兩個人抬著,冬天在室外錄音,錄不了多一會兒,電池就凍了,有時候都是准備兩套錄音設備,用大皮襖給捂上,這套機器在錄音的時候錄著錄著不好使了,趕快再拿另外一個大皮襖裡的錄音機再錄,就這樣得折騰多少遍,纔能把聲音錄好。

  幾經更名,多次轉移,這座人民的廣播電臺一路跟隨黨中央,見證新中國從荊棘走向光明。

  原省廣播局局長、黑龍江電臺臺長 林青

  開國大典的轉播要在哈爾濱八區公園舉行,這是一件大喜事,轉播之前喇叭就生產出來了,然後就在市內、會場上安裝,在大街上安裝,迎接十月一號實況轉播。毛主席的聲音很響亮,傳遍了哈爾濱市。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開始抗美援朝戰爭。黑龍江作為堅實的後方基地,不僅積極組織和動員群眾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前線,還通過廣播節目將大量來自朝鮮戰場的捷報、書信以及消息播送出去。1952年的冬天,上甘嶺戰役打響,前線的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聽到了《誰是最可愛的人》。

  原黑龍江廣播電視廳廣播電視研究室主任、高級編輯 陳爾泰

  有一個戰士給播音員姒永晶大姐來信,並且寄來一張上甘嶺的照片,朝鮮戰場的志願軍戰士受到極大的鼓舞,國內老百姓對於我們最可愛的人的了解和支持以及抗美援朝的勁頭越來越大,這就是廣播的效果。

  從當年設備簡陋、條件艱苦的單一電臺發展成為如今裝備先進、覆蓋廣泛、隊伍龐大的現代化融媒體傳播平臺,黑龍江的人民廣播事業歷經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守黨和人民號角的角色定位,薪火相傳,聲聲不息。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