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生態『鴨稻米』身價翻十倍 ——饒河縣大佳河鄉實施『優』『特』戰略聚焦特色產業發展紀實
2021-06-25 10:52:34 來源:東北網-雙鴨山日報  作者:楊啟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25日訊 當清晨的陽光照耀在烏蘇裡江之畔,一群朴實的農民,正在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和先進的機械設備,在這片有好山、好水、好氣候的土地裡播種出一粒粒向往健康的綠色果實,為追求綠色健康的人們創造一塊北國綠寶石。

  饒河縣大佳河鄉富河村的懌谷源水稻合作社的『田字格』,藍天、白雲、田埂書寫著答案:種地對准『供給側』,定位』優、特』補市場空缺。種植鴨稻,完成了土地經營、銷售的轉向。

  鴨稻地理環境獨有

  饒河縣大佳河鄉環境好,污染少,水源來自於周邊原始森林。周日安是村裡種地大戶,種植經驗達到20餘年。5年前開墾了100餘畝肥沃的懌谷源土地,每年都施用農家肥進行土地保養,且休耕面積每年達到1/3以上。稻田『蝸居』在烏蘇裡江畔、森林、河流、草筏、沼澤為一體,黑土,攥一把出油,水,喝一口爽口,空氣,吮一下甜潤;也是東北亞候鳥遷徙、覓食、停歇的驛站,氣候宜人,稻谷宜居,原始生態保持完好,生物種類繁多。

  周日安3年前挑選多個稻種及其他糧食種子,進行耕種並挑選出最受大家歡迎的品種。不購買種子,自行發芽,自行插秧,杜絕抗生素、轉基因。他采用原古法種植,只使用自己發酵1年以上的農家肥(牛糞、秸稈、蘇子餅肥、草木灰)來養好土地,每畝使用農家肥近3噸;還添加鴨稻的優勢,用大量的人工和經驗作為保證,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除草劑、催熟劑。每一粒符合懌谷源要求的糧食產出周期長達2年。

  鴨稻看市場下『菜單』

  在大佳河鄉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日安了解了什麼是農民的『供給側』。他比對出了『供給側』。普通水稻市場稀爛賤,年年種地,年年走不出去這道『轍』,谷賤傷農;鴨、地共育出的『鴨稻』,純天然、無污染,是健康米、綠色米,銷路向好,市場缺什麼,就種什麼,市場上什麼好賣,就吆喝什麼,周日安頗有見地。

  鴨稻,帶上『有機』標簽。在稻埂上蓋鴨捨,把從南方空運500只麻鴨,放在稻田裡,這就是鴨稻。稻田成了動物園。鴨子戲水、吃蟲、通風、助耕,與水中浮游物,與蜂飛蝶舞、蟬鳴蛙叫一起助長鴨稻;稻田成了生態園。

  除了周日安放養的家鴨,稻田裡還有長期聚居此地的大群野鴨。候鳥遷徙的春秋季節,天空的候鳥遮天蔽日,候鳥天空播撒糞肥,加之,放養的麻鴨500餘只產糞肥5000餘斤,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形成鴨吃蟲、鴨糞『大補』土地的生態有機鏈。沒有一點農藥、化肥的鴨稻頓時被人們追隨與最愛,順應了人們對食品安全標准的新追求。

  鴨稻喜獲『大豐收』

  『糧頭食尾』的鴨稻,摒棄『原字號』,開發『新字號』,不賣皮糧,賣稻米。2020年,合作社種植鴨稻32畝,畝產800斤,加工鴨稻米400多斤,每公斤賣價50元,每畝鴨稻純收入4000元左右,是普通大米的10倍。2021年,懌谷源水稻合作社擴大鴨稻種植60餘畝,為了補充肥料,在村內養牛場建一個有機肥廠,牛糞+秸稈為原料發酵成有機肥。

  鴨稻,端上了南方餐桌。鴨稻米,舌尖上的味道。稻田安裝了攝像頭,從不同的點位,實時監控鴨稻的生長,北上廣的客戶可通過視頻觀看鴨稻生長的全過程。鴨稻米與20多家線下實體商鋪合作,鴨稻米銷售鏈呈扇形,跨越上海市、浙江省、遼寧省、陝西省的各大城市。在黑龍江大米節上,大佳河鄉的鴨稻米更是受到熱捧。如今,周日安的懌谷源水稻合作社窗戶紙吹喇叭,名聲在外。

  慶建黨百年,走好鄉村振興之路。饒河縣大佳河鄉終把黨史學習教育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打出『特色引領、勞務創收、畜牧提質』組合拳,以農業優特產業化為工作主線,調結構、興產業,挖掘潛力、強化優勢,另闢蹊徑求突破發展優、特產業,實現全鄉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