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友誼的『鋼鐵』見證
2021-07-19 11:05: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圖為尼娜『雙熊圖』的正面和背面。

  最近,翻出一張六十多年前的照片。畫面很簡單,一站一蹲兩只北極熊。它背面的文字讓我的思緒瞬間回到那段難忘的跨國友誼:『尼娜﹒奧爾洛娃贈予孫寶鏞,1958年』。

  1955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遼寧省實驗中學高中部。從高二開始,我擔任了班級的學習委員和俄語課代表。

  那時候,實驗中學很多同學都有蘇聯朋友,我很羡慕。高二下學期,我能夠翻譯一些簡單句子時,我們的俄語老師沈輝也給我介紹了一位蘇聯『筆友』,莫斯科中學生——尼娜﹒奧爾洛娃(?ина ?рлова)。可以想象,我們通信的內容非常簡單。但我仍需抱著字典,佔用好幾節自習時間,纔能讀完一封信。寫一封信更是需要好幾天。盡管如此,我仍樂此不疲。令我驕傲的是那寫著流暢俄文的漂亮信封,吸引了同學們羡慕的目光。隨著交流的深入,尼娜的信封裡又多了一些內容:照片,明信片,有時還有小手絹,甚至還有硬幣。

  那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非常流行。其中保爾講的一句話成了很多青年的勵志格言: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

  於是,『奮斗』的精神在我們心中紮下了根。大家都背誦這句名言,漢語沒問題,我想用俄語把它背下來,但又不會翻譯,於是我就給尼娜寫信說,『保爾有段名言,其中有一句說:「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能告訴我全句嗎?』我只翻譯了最好翻譯的那個短句。我不敢肯定她能不能明白我的意思。但她一定知道我說的是保爾。

  大約一個月後,有人喊道:『孫寶鏞,收發室有你的郵包。』我急忙趕到收發室,果然有一個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郵包,飄逸雋美的字跡告訴我,那是尼娜寄來的。回到教室,找來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揭下包裝,露出了一本精裝的書,灰色的硬質封面,覆蓋著布紋。書名露出來了: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таль.

  第一個詞,幾乎學過俄語的人都認得,『怎樣,如何』。最後那個詞,雖然課堂上沒有學過,但我在課外閱讀時接觸過,是『鋼鐵』的意思。中間的詞,我猜想可能是『煉』的意思吧。這本書就是我日思夜想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查字典,證實了我的猜測。我的那種興奮、驕傲無以言表。

作者當年使用的俄華詞典。

  我馬上開始讀——不,應該是『啃』——這本書。翻開一頁,面熟的詞不超過百分之二十。大部分詞都得翻字典。我的字典又很小,很多詞的意思,要根據詞根和上下文來推測。最後,我沒有完全讀懂任何一頁。至於那句名言,我也根本沒有找到。

  高中畢業以後,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往來信件和照片,大多找不到了,只剩下這張『雙熊圖』。

  彈指間,六十多年過去了。我已經成為一個耄耋老翁。我始終懷念這段短暫的異國友誼。遺憾的是,那些信封都不在了,我無法再和尼娜聯系。尼娜的形象已經模糊,但卻強化了我心中整個俄羅斯人的形象。為了這份懷念,我經常唱起當年曾經讓我陶醉的俄文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紅梅花開》《伏爾加纖夫曲》《山楂樹》……還參加了沈陽小有名氣的喀秋莎俄語合唱團,成了團裡最老的歌者。

  2016年,合唱團組織一次俄羅斯旅游,目的地是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當年為了省下幾分錢的公交車費,寧可徒步的我,毅然報名參加出國旅游。出發前,我狂補了一個多月的俄語,腦子裡每天都是俄羅斯。不好意思地說,我做過一個白日夢。一天,我眼前突然出現一位深目高鼻的美少女,笑著對我說:我是尼娜。我正在考慮是握手還是擁抱的時候,她消失了,這是幻覺。我曾多次夢想,如果在莫斯科偶遇尼娜,有多好,可以幻化出多個美妙的故事,甚至可以構思出一部長篇小說。我明知這是不可能的。即使我找到了地址,快70年了,能不變化?我們兩個能互相認得出來嗎?

圖為喀秋莎俄語合唱團在涅瓦河游船上,純白頭發者為作者本人。

  在涅瓦河的游船上,幾位俄羅斯演員為我們表演俄羅斯歌舞。我們無法用語言溝通。團裡真正會俄語的,只有一位沈陽大學教俄語的馬教授,因為年紀大沒有來。其餘的人,我不客氣地說,我算得上是矬子裡的大個。簡單的對話還可以,但與同行的俄羅斯演員深入交流,就無法做到了。這時,一位團友低聲哼起來:?е слышны в саду даже шорохи(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

  聲音由低婉漸轉高亢,由羞怯變為自信。船上的手風琴手立刻跟上伴奏。幾十個不相識的人,用母語和外語齊聲高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整個船艙都在震蕩。我忘記眼裡的熱淚,忘記自己聲音的粗獷,毫無顧忌地放開喉嚨,一首接著一首。會唱的有限的幾首唱完了,再唱第二遍。那一刻,我忽然覺得,眼前的兩位俄羅斯女子,雖然年齡有別,但她們就是尼娜。

  我的故事結束了。很遺憾,它不太連貫。但有一根主線卻把相隔幾十年的故事串聯起來——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這友誼體現了一種共同的信念——奮斗。這種精神,造就了戰斗民族,也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髓。網上曾經盛傳一位美國教授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理解。他覺得,中國古代神話的精髓是抗爭精神。『中國人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勇於抗爭的精神已經成為遺傳基因,他們自己意識不到,但會像祖先一樣堅強。』『奮斗』與『抗爭』,是有相同義項的,是相通的。我們自己怎麼會『意識不到』?將近兩千年前,張衡就講過:『人生在勤,不索何獲。』今天,習主席更是語重心長地指出:『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如果我的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在,它自然可以成為這種友誼的見證。

  作者:遼寧省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老教授協會人文社科委員會顧問 孫寶鏞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