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人民友誼』見證人——王耀臣
2021-07-22 16:58: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據極光新聞報道 王耀臣——機電工程專業博士、教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原主任。1931年出生,曾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曾獲『人民友誼』勛章。

  王耀臣生於哈爾濱,長於哈爾濱,他的人生經歷與中俄兩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於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歷史悠久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了很多年。1983年至1987年,任中共黑龍江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省翻譯協會名譽主席。他任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直至1998年8月退休。

   哈爾濱的初遇

  2010年11月,他迎來了自己的八十大壽,而我正是在這個時候,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華人協會主席趙虹女士的引薦下,有幸與他結識。那是我在哈爾濱停留的最後一天。當時和多年旅居國外、受邀回國的中國華僑代表團一起,剛剛結束與黑龍江省領導的會見,幾乎所有人都已准備離開,一小部分人留在餐廳繼續聊天,准備在哈爾濱度過此行的最後一個夜晚。

  與王耀臣相識,是在哈爾濱市中心的一家酒店。酒店有好幾層樓和數不清的大廳,每一層都有衣著整齊、訓練有素的服務員,每個房間都裝潢精美。大廳的中央擺放著傳統的、帶有旋轉玻璃臺的圓桌和裝飾華麗的座椅。在角落裡、沿著牆壁的地方擺放著舒服的沙發,供客人們休息或是進行私人談話。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的熱情好客與餐飲文化密不可分。飯店,更像是一個進行對話的場合,而非僅僅的就餐場所。在飯桌上,往往能更迅速、更高效率地解決問題。中國美食非常獨特,且種類繁多。一道道菜擺放在可以旋轉的玻璃臺上,而桌子本身卻是不可旋轉的,這樣就能保證所有人隨意夾取自己喜歡的菜餚——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方便、美味、舒適又實惠。帶有旋轉玻璃臺的桌子完全是中國人的發明,世界上沒有其他民族使用這種桌子。如果從『人人平等』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飯店簡直就是不可多得的典范。

  對於王耀臣,我久聞其名,終見其人。初見之時,頭發花白、身材魁梧、氣質儒雅的王耀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喜歡用俄語交談,很少有中國人可以像他一樣,能那樣自如地用俄語交流。他的俄語標准地道,言語間幾乎沒有任何錯誤,語音語調十分規范,即使是俄羅斯人,也很難將俄語說得如此之精確。

  王耀臣首先談到,他與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立法會議主席烏斯·亞歷山大(注:現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州長)相熟,與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許多領導見過面,聯合收割機工廠原總經理洛季諾夫·列夫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王耀臣提到的這些經歷,拉近了我和他之間的距離。

  洛季諾夫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知名人士、榮譽市民,也是我大學的同班同學。他非常健談,風趣幽默,大家都喜歡和他聊天。他曾是我們這代人的偶像,我曾不止一次地寫到過他,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會與他通電話、見面。當王耀臣提到他的時候,我們談話的熱情瞬間被點燃了,我們不斷地回憶起關於洛季諾夫的生活片段,相互印證,再告訴對方關於他的『奇聞軼事』。最後,我拿出了自己的手機,王耀臣撥打了他的電話號碼,我們三個人隔著電話又開始了新一輪的交談。

  在聊天過程中,我逐漸了解到了關於王耀臣更多的故事,他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見證了中俄兩國很多合作的始末,並直接參與了如今在世界上被稱為『中國奇跡』的工程建設。

   中俄友誼的使者

  王耀臣家境殷實,他聰明穎悟,很快就掌握了俄語。俄語成為他啟迪智慧、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由於語言優勢,1947年,青年時期的王耀臣進入了當時中國工業科學的最高殿堂——哈爾濱工業大學。他並不是作為學生在那裡開始他的學習生涯,而是作為機電制造系主任的翻譯開始了職業生涯。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中國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支柱。上世紀20年代,包括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在內的一群俄羅斯商務人士籌建了哈爾濱中俄工業學院,也就是後來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該高校的前三任校長首屆畢業生全部為俄羅斯人。新中國成立時期,也有大批俄羅斯專家學者在這裡工作。這些俄籍教授以蘇聯為『模板』,幫助中國構建高等教育體系。

  自那時起,青年時期的王耀臣開始了科研之路。參加工作後不久,他就成為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工農速成中學的學生。1953年他獲得了電機系畢業證書,並留在電機系任教。兩年後,他欣然赴莫斯科動力學院攻讀研究生。

  在蘇聯學習期間,李鵬曾任中國留蘇學生同學會主席。後來,年輕的王耀臣副博士繼續擔任同學會主席。對俄語的熟練掌握使王耀臣如期完成了畢業論文,1958年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獲副博士學位。此後,他重返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繼續從事教學工作。

  此後20年間,王耀臣在哈工大從事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曾擔任電機系主任、科研處處長、校長秘書。當然,這些行政任務都沒有阻礙他繼續從事教學工作。

  當時的中國需要各個行業的專家來進行重建,王耀臣就是其中之一。他自1950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著豐富的國際談判經驗。自1952年起,王耀臣經常參加中國赴蘇經貿代表團,推動中蘇之間達成156項援華工程。同時,他還是著名工科院校教授、電機動力領域專家,有著豐富的組織經驗和學術科研經驗。與很多專家教授一樣,他為鄧小平的現代化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擔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兼旅游局局長。

  無論在任何崗位,王耀臣始終沒有放棄俄語,也沒有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他還自覺履行黑龍江省中蘇友好協會主席的職責。二十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從事這項工作,參加各項相關活動,他是這一協會在中國唯一的領導者。他精通俄語,俄羅斯朋友遍天下。

  80年代,哈爾濱興建了展覽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的企業是常設展覽內容。王耀臣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區展臺看到了聯合收割機工廠,了解了生產潛力,結識了洛季諾夫總經理。也是在那裡,簽署了第一份供貨協議。

  此後,我們的聯合收割機工廠開始在中國境內收割谷物、扁豆、豌豆、黃豆。中方專家和俄方設計師一起將技術應用於中國實際,使俄羅斯技術真正適應中國的現實需求。王耀臣曾不止一次到訪過我們的城市,解決經貿合作方面的問題,簽署新協議,修訂舊協議。那是一個艱難的時期,所有的結算都通過易貨貿易,而企業最需要的是資金。王耀臣幫助我們解決了成千上萬個與經貿直接相關的棘手問題。

  俄羅斯政府高度評價王耀臣先生在促進中俄兩國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方面的貢獻。1992年,葉利欽總統授予其『人民友誼』勛章。

  非常遺憾的是,為中俄兩國友誼奮斗一生的王耀臣老人,在近90歲高齡那年,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作者:俄羅斯新聞社通訊記者、俄羅斯記者協會成員、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紅色中國》雜志總編 馬舒科夫·尤裡

責任編輯: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