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執行的不是真金白銀,而是一群『咩咩』叫的綿羊。在執行法官的幫助下,通過『債務』變『投資』的辦法,不僅執結了案件,還解開了雙方的心結。
李某與王某本是好友。今年,因土地承包糾紛,李某將王某訴至肇源縣法院。經依法審理,法院判令王某返還李某補償款3.5萬元。然而王某卻未履行義務,李某向法院申請執行。
執行法官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王某經濟困難,沒有償還能力,唯一可供執行的財產是養殖的38只綿羊。
執行法官多次與雙方溝通,最終王某同意用綿羊抵債。但是用多少只羊來抵債?抵債的羊怎麼運輸?羊被抵債後王某靠什麼生活?一連串的問題隨之而來,用羊抵賬沒那麼容易。
執行法官在做雙方調解工作時,王某稱一只羊可以抵頂3000元債務,而李某不同意,稱王某的羊『太瘦』,只能抵頂2000元債務。調解一時陷入僵局。
執行不能就這樣停止不前,執行法官多方查證,還請來了一位牛羊肉店的老板,該老板現場評估認為2500元一只羊的價格比較合理。面對『專業人士』的指導價格,李某不再執拗,雙方在綿羊的單價上達成了一致:一只羊抵頂2500元的債務,需要14只羊。

一個難題解決後又出現了一個難題,李某住所距離王某的羊圈近40公裡,人工趕羊耗時費力,僱車拉羊還沒人出費用。同時,李某也表示,自己家中提前沒有准備,也沒有養羊經驗,一下來了14只羊,自己也不知道怎麼處理。
執行法官知道,如果管理、運輸方式不當,很容易造成牲畜生病,進而出現死亡情況,這都是可能導致當事人利益受損的潛在風險。
正當一籌莫展之時,被執行人王某卻掉起了眼淚。王某稱自己所有積蓄都投在這38只羊上,眼看明年就能繁殖賣錢,卻不得不『拿羊抵債』,如果羊被帶走,會讓本就困難的生活雪上加霜。
面對如此情景,執行法官秉持善意執行的理念,組織一起研究解決辦法,大家想到一個折中辦法,李某將14只羊寄養在王某家中,以此為作為投資,等到綿羊開始繁殖增產,獲得收入後,王某再將3.5萬元的投資款及收益分期返還給李某。
如此一來,不僅能保障李某的權益,還能給王某喘息的機會,更能免去運輸的麻煩,這樣『一箭三雕』的提議得到了雙方當事人的認可。最終,雙方擬定協議,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