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的『加油站』和『下水道』,也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很脆弱,如果腸道『生病』了,還可能會引發肥胖、糖尿病、癌癥、腸易激綜合征等幾十種疾病。
春節過後,一些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如潰瘍性結腸炎,某些功能性腸病如急性胃腸炎,或者吃了導泄的食物、過敏等,都會導致腹瀉。排除了這些以外,再有腹瀉、腹部不適等胃腸道問題,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哈爾濱婦產醫院)急診科醫生金文策提示,出現這些情況就要當心是腸易激綜合征『作祟』了。
用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為自己『把脈』
相關資料顯示,腸易激綜合征在腸道國的發病率約為10%,且以中青年人群為主。患者在經過便檢、腸鏡檢查後,如果發現身體沒有器質性改變,就可以結合工作壓力等情況,診斷其患有腸易激綜合征,它是功能性胃腸病的一種。
目前腸易激綜合征的病因尚未明確,但腸道功能發生紊亂,變得非常『敏感』,人們在進食、冷熱交替時或精神緊張、情緒不佳時,刺激到了敏感的腸道,使腸道的結腸蠕動加快,讓人產生便意。這些刺激包括考試、開會、談判等重要場合,引起的緊張、焦慮、食物不耐受、生理期間的激素變化等。患者一般患病六個月以上、反復發作,以腹痛、排便習慣改變、非器質性疾病為主要依據。此外,腸易激綜合征常在白天發病,白天由於排便習慣的改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讓患者苦不堪言。
減輕對疾病的焦慮給腸道『放個假』
『其實保護腸道很簡單,捨棄危害腸道的壞習慣,攝入保護腸道的好食物,給腸道「放個假」。』金文策醫生說,按時吃飯、睡前不吃東西、不偏食、不熬夜、堅持運動。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規律,避免刺激食物;堅持科學、規律作息時間;增加鍛煉;保持健康心理,積極樂觀面對生活;培養額外興趣愛好,適當減壓。
患者應減輕對疾病的焦慮,及早就醫,配合醫生治療。患者需控制飲食,減少辛辣刺激等食物,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勞累。腹痛嚴重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緩解腹部疼痛、調理腸道菌群的藥物;腹瀉的患者,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止瀉藥物,調整飲食,盡量食用低脂食物和流食;便秘的患者,平時多喝水、多吃蔬菜以及膳食高纖維的食品如韭菜、芹菜、海帶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適當鍛煉,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一些胃動力藥物;如果患者長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則需服用抗抑郁藥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療。
(來源:哈爾濱市紅十字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