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購物,發現買了假貨卻遭理賠難?新報的培訓班沒上幾節課,機構就跑路了?去醫美機構想把自己整得美美的,結果卻險遭毀容?相信不少消費者平時都沒少吃這些啞巴虧。315臨近,類似的維權新聞也越來越多。
但無論維權成功與否,對自己造成的時間、經濟乃至人身、精神損害都木已成舟、難以修復。在關注維權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如何纔能提前避過各種消費深坑,最大程度降低風險、安心消費。記者為消費者支招,告訴大家如何提前識別潛在的消費風險。
避開直播購物的李鬼難題,『知識產權』查一查
互聯網高度發展,使直播電商佔據互動性高、價格低廉的天時地利,成為消費者網絡購物的重要方式之一。
直播電商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的同時,因主播進入門檻低,商品、供應鏈審核機制有待完善,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時有發生。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900餘家直播電商相關企業,注冊時間上看主要成立於2016-2019年。其中,19.3%的相關企業曾出現經營異常,4.3%的相關企業曾遭到行政處罰,嚴重違法信息不完全統計10餘條。
根據公開報道,直播賣貨存在虛假宣傳、貨不對板、以假亂真等消費侵權亂象,白酒、黃金、奢侈品、保健品等貴重商品相關問題尤甚。
杭州李女士通過直播購買了某知名黃金品牌首飾,開發票時纔發現『李鬼』嫌疑。在天眼查App搜索公司名稱,她發現這條項鏈的品牌在幾年前就身陷商標權糾紛案件。
拒絕『毀容』!如何挑選正規醫美機構?
隨著顏值經濟的興起,醫療美容行業日益火爆。然而,這樣一個欣欣向榮、前途無限的產業背後,一些非法的私人『工作室』、『美容院』招搖行騙,醫療事故也隨之浮現。
想割雙眼皮,卻遭失敗險失明;黑『工作室』偷偷摸摸,微整形險丟性命;女子貸款隆胸感染潰爛……新聞屢見不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醫美行業魚龍混雜,有待整改。
數據顯示,我國有近10萬家醫美相關企業,8.8%的醫美相關企業出現過經營異常,7,700餘家曾遭到行政處罰,近400餘家相關企業有嚴重違法行為。
據媒體報道,上海一名女子在一家美容機構做熱門醫美項目『熱瑪吉』後,臉部皮膚被燙傷慘遭毀容。有關部門調查後發現,該美容院產品設備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三無產品』,操作人員更是簡單培訓就上崗。不少消費者僅僅因為對優惠活動心動,就成了碪板上任人宰割的肉。
想要變美更安心,一雙火眼金睛最重要。在北京程女士看來,接受醫美手術首選正規醫院開設的整形美容科。假如在民營醫美機構做日常護理,就要重點關注虛假宣傳、違規經營兩大問題。
教培機構現跑路風波,報班前先看『經營風險』
經歷火熱發展的教培市場,如今處於機遇與風險並存期。一些經營不善的教培機構或停業或轉型,更有甚者『卷錢跑路』,導致部分家長面臨『退費難』問題。
數據顯示,4.9%的在線教育企業曾產生過法律訴訟,其中,案由涉及『合同糾紛』的案件數量佔比52.1%。10.6%的相關企業出現過經營異常。
今年2月,北京消費者投訴某國際早教機構突然閉店,『3033元購買24節課,春節後開課的第一周,店就關門了。』據了解,該早教機構對家長謊稱商場消防檢查暫停所有課程,實則門店已經拖欠租金數月,相關負責人無法聯系。
隨著市場漸趨成熟,2019到2021年三年間,在線教育行業對應的與消費者權益相關的行政處罰則逐年略微減少。數據顯示,目前在線教育涉及行政處罰的企業佔比僅3.7%。
盡管如此,有律師指出,教培、健身、以及養生醫美機構通常以預付卡形式吸收會員費,消費者在選擇會員制收費類機構時,尤其應該注意擦亮雙眼看清相關信息。
公平守正,安心消費。相比往年,今年央視315晚會主題更強調公正、合理、平等、安心。公平是守護市場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市場經濟參與各方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