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這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4月8日,記者從大慶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了解到,去年一年該中心共接診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癥等亞健康狀態和慢性病患者約2萬人,其中青年人佔55%,中年人佔26%,老年人佔19%。
從這組數字看,年輕人患病率佔比很大,對此,醫生提醒,年輕人盡量少熬夜,生活要規律,發現身體不舒服,一定盡早到醫院進行乾預治療。

醫生為患者進行治療。
寶媽長時間熬夜身體報警
『我的頸椎壓迫神經了,晚上睡覺不敢躺床上,一躺就暈。』
29歲的李女士,家住東風新村唯美主義,生孩子前,深夜零時前睡覺是她的『底線』,可隨著孩子的降生,睡眠時間不斷壓縮。
『白天工作、晚上帶娃,孩子入睡後,我纔有獨立的時間,所以捨不得睡覺。』李女士說,躺在床上,端著手機,不是翻看朋友圈,就是看一些小視頻,有時凌晨一點多纔睡。
李女士這種不規律的生活習慣,最終把她打倒了。4月5日,李女士一早起床,卻發現十分乏力,勉強纔能夠下床。她覺得也許是最近帶孩子太累了,也沒當回事,後來眩暈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躺在床上不敢動,一動就暈。
『當時,把我嚇壞了,就感覺馬上要暈過去不省人事了。』李女士說,家人見此,趕緊把她送到離自己家比較近的大慶市中醫院進行檢查。結果檢查顯示,李女士由於長時間熬夜導致貧血,並且頸椎壓迫椎動脈致腦供血不足,如果長期下去,不及時治療,就會引發重疾。
看到診斷結果,李女士著實嚇夠嗆。目前,李女士正在治未病中心治療中,身體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康復。
13歲中學生患上了頸椎病
『沒想到這麼小的孩子,也能患頸椎病。』4月8日中午,正帶女兒進行治療的家長朱女士說。
據朱女士講,女兒小妍今年13歲,上初一,大約兩個月前,小妍總說脖子不舒服,剛開始,朱女士也沒在意。直到最近,小妍做作業時感到頭暈、視物模糊,注意力老是無法集中,朱女士這纔意識到不對了,趕緊將她送到了大慶市中醫院。
核磁檢查後,確診小妍得了頸椎病。而這個病因與小妍的不良生活習慣有直接關系,小妍平時除了看書、做作業,其餘時間就愛玩平板。好在發現及時,通過生活習慣的糾正和推拿等理療乾預後,小妍的身體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大慶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劉春濤說,前些年,一般頸椎病多發於40至50歲的人群,但近年來,發現頸椎病發病日漸低齡化,其中青少年的發病率急速上昇,基本一個月能接診近10名學生。
對此,劉春濤主任提醒說,家長平時要嚴格控制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同時避免久坐,多參加戶外活動,如打羽毛球、籃球、放風箏等利於頭部向上的運動,緩解頸椎的壓力。此外,應注意孩子的坐姿,睡覺時也要選擇適合孩子高度的枕頭,將頭、頸、軀乾枕成一條直線。

醫生為年輕人調理亞健康狀態。
『未病先防』調整亞健康狀態
什麼是治未病?劉春濤主任介紹,治未病是指運用中醫的手段在人們亞健康狀態時、慢性病緩解期、病後康復期進行乾預,使人們達到不生病,少生病的目的。
劉春濤主任說,中醫治未病理論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方面。『未病先防』是根據人的體質進行中醫養生和保健,預防疾病發生;『既病防變』也就是通常說的『早發現、早治療』,防止疾病惡化;『瘥後防復』就是病好後進行合理調養,防止進一步復發。
據劉春濤主任介紹,目前,來就診處於亞健康的年輕人較多,這些人多數都是超長使用電子產品、熬夜、運動不足而造成的。很多人把年輕當成揮霍健康的資本,殊不知,越來越多的疾病趨於年輕化,不少年輕人20多歲就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還有一些人髒器出現問題,比如肺結節、脂肪瘤等。
『之前,接診過好幾位患者,因為輔導孩子功課情緒總失控,總感到胸悶,不得不來調理。』劉春濤主任說,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如果時間長了不進行乾預,容易引發乳腺、甲狀腺、肺部結節等疾病。
另外,劉春濤主任說,從門診量來看,這段時間,老年人和中年人運動損傷患者比其他季節高三成,在鍛煉中一旦發生急性損傷,即使是輕微的損傷,也要及時治療。如果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甚至有可能導致運動功能障礙。
春季肝火旺要保持愉悅心情
『春季容易產生各類疼病,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亞健康狀態的年輕人等都是易患人群。』劉春濤主任說,在飲食方面,少吃酸性食物,盡量吃一些甘甜入脾胃的食物。
春季本身寒氣重,容易引發關節性疼病和呼吸系統疾病,老年人9點以後出來運動時間最佳,盡量不要到湖邊鍛煉,以免受寒氣影響,誘發出原始疾病。
在情緒方面,需保持一個輕松、平穩、愉悅的狀態。春季容易肝火旺,中醫認為肝氣會影響情志,導致情緒波動大,在春季可多吃些綠色蔬菜,青色入肝經,有助於肝氣的暢達。多做一些戶外的有氧運動,欣賞自然美景,也能使人心情舒暢。
在居室環境方面,應注意室內多通風,可以減少春困的發生,讓人更加精神飽滿。但要將室溫保持在24攝氏度左右,小心著涼,在每天上午9點後、陽光正好的時候通風半小時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