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 堅決守好祖國『北大門』
築牢校園安全陣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大力推進國家安全領域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開創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證。
一、國安纔能國治,治國必先治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鮮明主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保證國家安全,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安全,必須在國家治理的大背景下進行思考和籌劃,必須以安全治理作為基本路徑進行維護和保障。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體現在治理實踐上,就是推進國家安全總體治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就是安全各領域統籌治理,創建當代中國國家安全治理系統格局。黨的十九大明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要求,從國家安全角度科學展開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國家安全認識的新高度,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全新把握和長遠謀劃,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創新的重要方面。
二、認清新形勢,應對新挑戰
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任何時期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任何時期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復雜,各種安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和向第二個百年進軍的目標要求,必須深刻認清國家安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立足國際秩序大變局來把握規律,立足防范風險大前提來統籌,立足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大背景來謀劃,牢牢掌握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主動權,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交上人民滿意的新答卷。高校肩負著為民族復興大業提供人纔保證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是各種思想潮流交鋒的重要戰場,是國家安全教育的前沿堡壘,深入開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將國家安全教育貫穿人纔培養全過程,引導青年學子們築牢國家安全意識,進而在全社會匯集形成全民維護國家安全的磅礡力量,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三、系統施策,守護校園安全
(一)深入開展安全教育,全面築牢思想防線。哈爾濱工程大學深入開展國家安全主題教育,通過各院系開展主題班會、團活、黨支部集體學習等形式,系統學習宣傳總體國家安全觀的主要內容,幫助師生深入理解國家安全戰略方針和總體部署。為使廣大師生更好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與意義,圍繞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報校刊、校內大屏、專題宣傳欄等校內宣傳資源廣泛宣傳有關內容;安排學生社團結合宣傳主題組織策劃豐富多彩的線下宣傳活動,拓展線上線下宣傳渠道,營造維護國家安全的濃厚氛圍;學工部門聯合各學院組織全校師生集中觀看教育部錄制的國家安全教育公開課。全校師生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認真收聽收看『國家安全教育課』,引起熱烈反響和討論,切實增強廣大師生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能力,取得了顯著效果。
(二)部門聯合齊抓共管,推動完善安全體系。『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維護校園安全穩定,構建大安全格局,不僅是保護國家安全,也是保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是保護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為推動大安全體系不斷完善,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學校黨委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全面加強黨對安全校園建設的領導,成立以黨委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安全防線工作小組,把安全穩定工作列入學校黨委的總體工作部署,將其貫穿業務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時定期研究安全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校園安全工作的領導,通過各個業務部門聯動,壓實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確保安全穩定工作落實、落細、落地。
(三)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築牢安全穩定屏障。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敵對勢力的滲透活動無孔不入,方式更加多樣、范圍更加廣泛、手段更加隱蔽,高校師生被敵對勢力利用的風險加劇。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我校安全相關部門與公安機關、屬地安全部門等建立聯動機制,保持信息互通,提昇安全穩定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確保第一時間聯動處置各類涉校安全穩定事件;校內各相關部門定期開展安全檢查、排查,及時整改各類安全問題,最大限度減少校園不穩定因素;與執法部門聯合開展安全普法教育活動,持續提昇師生法制意識,配合整治校園及周邊治安環境,多措並舉確保校園安全穩定。
(作者為哈爾濱工程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