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6月8日訊 通過生物技術的『神奇之手』,一粒小小玉米的身價實現數十倍乃至百倍的增值。日前,一款低碳、綠色、高效的纈氨酸新產品,在位於哈爾濱新區利民開發區的黑龍江金象生化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象嶼生化)研發中心研發成功,剛剛投放市場便得到用戶的廣泛認可。
『目前市場上有纈氨酸產品,但我們研發的纈氨酸新產品可以說是世界首創的。』象嶼生化研發總監曹國強告訴記者,象嶼生化研發中心科研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充分利用菌種及原材料的特點,開發了特有的技術和方法,實現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污水發生量下降85%以上,能耗下降約1/4,大幅減少了資源消耗和環保負擔,而且產品綜合利用率(包括產品和副產品)提昇約15%~20%,真正做到低碳、綠色、高效。
在象嶼生化研發中心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有的通過利用液相、氣相、色譜等設備來進行產品質量檢測,有的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來篩選性能優良的菌株,有的利用小試發酵的方式進行菌種的改造和驗證。在這裡,玉米和菌種是主角。
『玉米的深加工當走到發酵這一環節,在菌種的作用下產生新的產品時,算是真正進入生物經濟范疇,附加值大幅提高。』象嶼生化總經理盧煜說。
『可以說我們是生物經濟領域的「新玩家」。』曹國強說,生物經濟發展佔主導地位的就是技術,而技術靠研發來驅動。5年間,這個『新玩家』在研發投入上肯下『大血本』,平均每年3000餘萬元,且在不斷增加。
據介紹,象嶼生化是世界500強企業廈門象嶼集團在黑龍江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的投資企業,下轄富錦產業園、北安產業園、綏化產業園和研發中心。研發中心於2018年投資1億元建設,包括哈爾濱研發中心、綏化研發分中心和北安研發分中心。已建成合成生物學工程化平臺、檢測分析平臺、功能飼料開發平臺、多尺度發酵工藝開發平臺、生物技術轉化平臺5個功能性技術平臺,實現氨基酸產品從菌種改造到生產放大的研究體系閉環,搭建起生產過程中副產物增值產品技術開發體系。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象嶼生化每年玉米加工量達320萬噸,加工規模列全省第二位。隨著研發中心成果的應用,象嶼生化實現了從玉米初加工到深加工再到生物經濟的『三級跳』。
5年來,研發中心針對玉米加工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技術研發,支橕起整個象嶼生化的生產和銷售。目前象嶼生化既有淀粉、玉米蛋白粉、噴漿玉米皮等玉米初加工產品,還有結晶糖等玉米深加工產品,更有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等經過生物發酵技術產生的高端發酵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玉米深加工全產業鏈條。不僅如此,象嶼生化研發中心在引領企業玉米深加工科技創新的基礎上,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等。
《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生物農業產業邁上千億級,建設國家生物發酵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知名的氨基酸生產基地,這些都進一步增強了象嶼生化加速發展的信心。
『企業的產業規劃與政府的發展戰略相契合,這是最大的利好,對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優勢,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盧煜說,象嶼生化致力於成為玉米深加工產業領航者,確定了推進大健康產品昇級、服務大農業昇級的業務發展方向,相信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應用,象嶼生化能夠和黑龍江省的生物農業發展同頻共振,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