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東南部,座落著美麗富饒、文明開放,素有『塞北江南、口岸名城』『中國黑木耳第一市』美譽的東寧市。東寧之美,美在邊境,三岔口朝鮮族鎮三岔口村以獨特的區域優勢,成為投資興業的窪地,更有『瑚布圖河畔稻花香、三岔口大米美名揚』的地方特色產業的金招牌。在三岔口村有一位『小村官』用他的為民『大情懷』,在廣闊的農村大地上書寫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在他的帶領下,三岔口村先後獲得『黑龍江省級社會主義建設創優村』『黑龍江省級文明村標兵』『全國第三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稱號。他就是村黨總支部書記——金二男。
頭雁引領,讓組織堡壘『強起來』
『疾風知勁草,一線黨旗紅』。鄉村振興,重在黨建引領。三岔口村在『兩委』換屆中,選優配強班子帶頭人,強化組織建設,規范執行『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制度。為解決少數民族黨員理論學習的語言障礙,他開設『雙語』黨課,架起民族團結連心橋,帶領黨員平均每年集中學習20餘次,並為老黨員『上門送學』,讓老黨員『不掉隊』。大力加強黨建創新,開展黨員『積分制』管理,把參加急難險重工作、紅色『主題黨日』活動、誦讀紅色故事等列為打分項,以積分易物的方式,引導近百名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年內開展環境衛生治理、防疫口罩督導等12次主題活動,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同時,每月開展1次『百裡邊境黨旗紅』活動,構建軍民邊境聯防聯控機制,引導村民遵紀守法、愛國護邊。組織功能得到強化,各項工作就注入了活水。『以前村裡開會,參會人員寥寥無幾;現在村裡辦啥事,大家都一呼百應。』村民朴成植說。
盤活集體資產,讓特色產業『興起來』
『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出新者進』。作為一村『當家人』,他始終把『實乾為民』放在心上,矢志不渝地追求強村富民。在深入分析近幾年民族特色食品銷售趨勢的基礎上,終於找到了一條『匯聚資源、優勢互補』的好路子,利用上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盤活閑置校捨,建設朝鮮族特色餐飲及食品加工廠項目,高標准建設200平方米參觀廳、600平方米生產加工車間、200平方米地窖、150平方米冷庫,購置加工、包裝、檢測等設備,特色餐飲以朝鮮族美食為主,特色食品加工廠以生產加工及儲存各種醬醃菜為主,項目年均收入15萬元,為村級集體增收4萬元。注重『黨建+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昇農旅融合發展品牌。圍繞朝鮮族特色,建設集產品銷售、主題餐飲、休閑住宿為一體的朝鮮族主題民宿,預計年收入6萬元。不斷擴充紅色旅游資源,建成抗日英雄黨性教育基地、共產國際秘密通道景區、多功能主題民宿等標志性旅游聖地作為紅色旅游『打卡』景點,為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推行聯合經營,讓實體產業『亮起來』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三岔口村大米顆粒飽滿、晶瑩剔透,但由於品牌不夠響亮和市場佔有率不高,成為制約東寧大米品牌化發展的瓶頸。為進一步拓寬致富門路,他帶領村『兩委』外出考察取回『真經』,針對『癥結』所在,籌資40萬元創辦了三岔口村大米加工廠,構建『龍頭+基地+農戶』的現代化產業模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穩固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年增收70餘萬元,村集體年增收3萬元。采取『集體+農戶』的方式,投資180萬元購置12臺大型農機具,並通過村民自籌資金購買農機具入股,成立三岔口村農機合作社,全面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目前村集體已有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等20臺,每年為村級集體增收約10萬元,實現『支部有作為、群眾得實惠、集體有收益』。村民們都說:『跟著好支部,一定能致富。』
推行土地規模化經營,讓農民生活『富起來』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多』是邊境村、民族村較為明顯的特征,為破解勞動力少、土地發包價格低問題,他多次與村『兩委』商議,最終決定對村內土地資源進行整合,統一集中管理,在不損壞農戶利益、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對全村土地資源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模式。最初村裡大部分農民不理解土地規模化經營,認為村裡『拿』走了地,自身收入就得不到保障。為此,他倡導黨員戶先『試水』,挨家挨戶宣傳做工作,雖然吃了『閉門羹』,但讓群眾吃上『定心丸』,在股東代表大會上有100%的農戶耕地簽訂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協議,並審議通過了實施經營、收入分配等相關事宜,目前通過土地規模化經營村民耕地,拉動農民年增收近128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49萬元,實現了『群眾增收致富』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雙贏目標。2021年三岔口村被評為牡丹江市『十佳奮進村』。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金二男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也贏得了群眾的衷心支持和擁護。如今,他正以實乾精神、務實作風帶領全體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