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人纔匯聚 築夢龍江?隋曉楠:在龍江這片沃土 把中國大豆研究透
2022-06-15 14:41:53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王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6月15日訊(記者 楊帆 王亮)近日,黑龍江出臺《新時代龍江人纔振興60條》,措施中提到,實施龍江科技英纔春雁支持計劃,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要,重點打造科技領軍人纔和創新團隊,支持培養青年科技人纔。『可謂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糧食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隋曉楠這樣評價這些『硬核』舉措,並表示打算申請『科技英纔春雁支持計劃』。

隋曉楠和學生們在一起探討學術論文。

  35歲、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大豆領域的青年專家,在權威期刊發表SCI論文40餘篇、總引用2400餘次,黑龍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獲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人社部高層次留學回國人纔、中國科協青年托舉人纔、黑龍江省青年龍江學者等榮譽稱號……2015年畢業回到母校東北農業大學任教至今,一直從事大豆蛋白質分子結構和功能特性研究,不斷在探究食品加工中蛋白質分子變構、組裝、重排基本科學規律,為提高蛋白質加工特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留在龍江母校深耕大豆結構

  在20平方米的實驗室,東北網記者見到了隋曉楠,他正與學生探討論文,很難想象這麼多的科研成果、榮譽多出自於此。當問及產出這麼多高水平的論文『秘籍』,他說:『可能是我做研究比較專一,從2009年攻讀碩士學位開始,一直從事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方向的研究工作。事實證明,這麼多年,我的堅持和努力也是對的。』隋曉楠在他的研究生導師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所在的團隊,全國植物蛋白研究的最高平臺,解決了大豆蛋白組分分離、大豆蛋白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加工、高濕擠壓大豆蛋白植物肉等7項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當時,國大博士畢業,面對種種選擇,放棄了國外、國內很多機會,通過東北農業大學人纔引進政策回到母校食品學院江連洲教授研發項目團隊,現在想來,也是人生中最正確的選擇。』隋曉楠說。他和同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畢業的妻子張妍回到了東北農業大學任教,『我們倆從事的研究都是食品方向,下班回家沒事還能一起探討探討學術。』

  學術成果上『書架』

  基礎科學的研究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我們主要是研究蛋白多尺度的構型這一基礎研究,比如高強度大豆蛋白水凝膠、高強度大豆蛋白支架,可以作為細胞肉、細胞的支架,蛋白含量高達98%,目前可查閱到的文獻,支架多為淀粉基支架,用大豆蛋白基支架作為營養物質的載體,吸附能力可以達到20倍以上。』這項科研成果有很大的科研難度,隋曉楠謙虛的說,不敢說是突破性的,只能說創新性很強。

  最近,他和學生的研究論文發表在《Biomaterials》期刊,可以說是學術界的『頂尖期刊』之一。『我們覺得離發表更高水平文章的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做學術和開車一樣,是一個知識熟能生巧的過程,需要看大量的文章、做大量的實驗,有的實驗我們做了兩年只能發一篇文章,大豆蛋白質多尺度結構這個研究從回國一直在做。』隋曉楠說。『我們把最新的科研、理論成果在期刊上發表,文章會被更多人看到、引用,有外國的學者、公司會給我們發郵箱詢問技術細節,這體現了我們中國的科研實力,在這個領域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近年來,隋曉楠教授還有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做學術報告上,受邀到國內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分享學術成果,推動食品行業前沿科學發展。同時,通過學術報告也吸引了更多優秀的外省、外校研究生來到農大、來到黑龍江。目前,隋曉楠已培養了60餘名碩士生、博士生,不斷壯大了科研隊伍。

  科研碩果上『貨架』

  隋曉楠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團隊研究的『大豆蛋白基植物肉』有望在下半年實現產業化。『我們研究的植物蛋白肉,與傳統的素齋不同,蛋白含量在80%以上,這也是江連洲教授2020年度黑龍江省科技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成果。』團隊率先首次提出植物蛋白質柔性化加工理論概念,為實現大豆蛋白質綠色加工和高植化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橕。

  隋曉楠說:『大豆起源於中國,而現在中國、乃至世界對大豆分子結構的研究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大豆的特性,包括分子結構、加工特性、營養特性等應該被中國人自己掌握。我們中國研究大豆的學者有一份沈甸甸的責任,就是要研究透大豆蛋白的分子結構,不斷推進大豆的產業化應用,實實在在地把文章寫在中國的土地上。』

責任編輯: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