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綏化
搜 索
綏化市北林區:六河相伴 好水潤田
2022-07-20 07:53: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蔣寶棟 董新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①縱橫交錯的水利灌溉設施。圖片由北林區委宣傳部提供

  ②長山支渠一角。圖片由北林區委宣傳部提供

  ③硬質化渠系迎來『桃花水』。圖片由北林區委宣傳部提供

  黑龍江日報7月20日訊 盛夏正是水稻生長期。在綏化市北林區,水稻田裡滿眼綠色,處處生機盎然。站在雙河鎮西南村高標准水田區一側,放眼望去,筆直的田埂將綠油油的秧苗劃成標准的『田字格』,硬質化渠系灌溉著萬畝良田。

  好水出好米,水出何處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北林區號稱『六河九岸』,以呼蘭河、努敏河、克音河、墨爾根河、泥河、津河等六條河流組成,克音河匯集到努敏河、努敏河匯集到呼蘭河,泥河和津河分別匯集到呼蘭河,呼蘭河最終匯集到松花江,河流總長度319公裡,乾流及一級支流河道與護堤之間耕地面積53980公傾,從地理位置上看北林區東高西低處於上述河流流經的中上段地區,根據區域性積溫來判定,河水的水溫是最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溫度,特別是水稻適宜的水溫是產出優質大米的要素。

  今年46歲的劉立威早早地起來打理著家裡家外的『散碎零活』,作為水稻種植的『老把式』,對農業生產有著說不完的『道道』。他介紹說:『今年一共種植了10公頃水稻,品種選擇上以優質和口感為主,並且都采用了綠色種植,所以,5月下旬就已經插完秧。』稻田裡秧苗長勢喜人,再過幾天就進入分?期了,這幾天他正忙著在地裡安放二化螟誘導器,進行生物病蟲害防治的前期工作,提起現在水稻種植與以往相比哪裡變化最大,劉立威說的更多的是水利設施的『改善』。

  『我的地就在永恆乾渠邊上,使用的是呼蘭河水。幾年前國家對這周邊所有渠系都進行了硬質化,從春種到夏管只要一提閘,不到10分鍾水就能進地。以前一公頃水稻平均產量6噸左右,有了硬質化渠以後,現在一公頃能產8噸左右,用水這方面以前和現在沒法比……』

  以前用水等『半天』,現在用水『一袋煙』。用水的便捷快速已經成為了西南村村民們常說的『諺語』。劉立威提起的永恆乾渠就是依托著幸福水庫而建,1250萬立方米的庫容全來自呼蘭河。水庫管理員孫萬發告訴記者,幸福水庫自1959年建成到現在一直灌溉著周邊多個鄉鎮村屯的6萬餘畝良田。

  呼蘭河的『純淨天然水』與現代化水利工程的相遇,就流經雙河鎮這一個鄉鎮而言,年產出優質大米就達到4.97萬噸,出產各類淡水魚20餘種,這裡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在幸福乾渠秦家鎮長山支渠南側,綏化市北林區米道嘉現代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王延平邀請北林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李連文,幫助指導有機大米種植方面的田間管理改良方法。王延平帶頭成立的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由於這裡的優質水資源、肥沃的黑土地,他選擇走『綠色有機種植』道路。

  『我一年生產綠色大米在300噸左右,有機大米在1萬斤以上,綠色大米3元左右,有機大米8元至12元不等,收入上還不錯。下一步我們要依托這麼好的資源優勢,主打訂單精品種植,走自己的品牌之路。』王延平道出了這幾年依托『河水』、『黑土』完成自己的綠色有機大米發展之夢,更明確了未來農業上的發展之路。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北林,這股『活水』,就是滋養了北林萬物、灌溉了北林115.2萬畝水田的『呼蘭河水』。李連文談起了北林『好水出好米』的秘密,他說,北林區地處中溫帶亞濕潤氣候區,橫跨二三積溫帶,年均積溫2580℃、日照總時數2766小時、無霜期129天左右,再加上佔耕地面積80%以上的黑土、黑鈣土、草炭土的土壤類型,將些特有的氣候、土壤條件配備上年平均入境26.01億立方米水量的河水『自流灌』,就是我們俗稱的『軟水』,北林大米無疑是最佳的『好米』。

  『北林區從地理位置、環境優勢來看,有著不可替代的先天條件,良好的水資源、肥沃的黑土地、先進的技術支橕、優良的品種,必將打造成為享譽省內外的北林大米品牌。』李連文站起身,指著綠油油長勢喜人的秧苗,作為『農業人』的他信心百倍。

責任編輯:王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