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3日訊(張克華 孟繁俊 記者 王亮)9月21-22日,走進位於烏蘇裡江畔的北大荒農業股份八五九分公司,映入眼簾的一片金黃色稻田逐漸成熟,萬畝高端水稻專屬基地迎來了新景象。在這片豐收在望的土地上,種植戶與農業生產工作者一起慶豐收、迎盛會。

近年來,北大荒農業股份八五九分公司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土地優勢,積極示范推廣綠色高效的『稻+鴨』『稻+蟹』『稻+鰍』等種養模式。『稻+』產業利用稻田空間、種植茬口,最大化地發揮土地價值,實現一田多用、一季多收,大大提昇了土地產值和效益。
一水兩用,探索『稻+』共生新模式
秋日的陽光帶著一分分暖意。八五九分公司萬畝高端水稻專屬基地泛黃的稻田四周,有一排排淺淺的水溝,水溝向外連著田埂,臺灣鰻鰍或躲在稻秧下,或游弋在水溝裡,游客拿起魚食投向稻田,不一會兒,就聽見泥鰍探頭搶食吃的響聲。
據八五九分公司總經理尹顯洪介紹,稻田裡養泥鰍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還增加了農田使用效率,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一塊田『種』出兩份收益。
節本增效,實現田間綠色生態循環
『稻+』種養新模式,新在哪裡?亮點在何處?『稻+』種養新模式既要算眼前經濟賬,更要算長遠生態賬。
尹顯洪很『保守』地算了筆賬:『泥鰍稻』按照有機種植標准實施,產出的水稻全部回收加工成大米進入中高端市場進行銷售。泥鰍的成活率至少在60%以上,泥鰍每斤銷售價格在12元左右,泥鰍畝效益可達到460元左右,大米銷售價格每斤3元,純利潤在750元左右,種養結合模式最終畝效益可達1200元左右,比常規水稻種植畝效益多增收850左右元。
據尹顯洪介紹,『稻+鰍』選擇的是臺灣泥鰍品種——鰻鰍,它在稻田裡不鑽泥,適應性較強,成活率比較高,稻田裡的雜草、蟲子都可以成為泥鰍的餌料,可減少一定的飼料成本,泥鰍在田間地穿梭可以增加土壤的溶氧量,排泄的糞便還可成為水稻生長天然的有機肥料,能夠有效提昇土壤肥力,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培肥地力,讓黑土地得到修復,提昇稻米品質。
培育品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
『不負東北黑土,不負天賜好物。』八五九分公司切實抓好綠色農業建設,通過落實『六個替代』、實施黑土地、優化種植結、加大『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立體種養模式,生產出讓人們吃著放心的綠色有機稻米。
好地產好糧,好糧出好米,好米打造好品牌。八五九分公司將原有的『烏蘇裡江』品牌LOGO和IP形象進行昇級,以米粒為主設計了『烏蘇裡裡』卡通形象,生產出珍珠米、稻花香、長粒香、有機稻花香等產品系列14款,以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為了提昇產品差異化,八五九分公司打造了高端認證型品牌『烏蘇甄珍』系列,並設計了『甄博士』卡通形象,產品涵蓋蜂產品、漁產品、山珍產品、雜糧產品及酒產品等。
『「烏蘇甄珍胭脂米」是我們與華中農業大學聯合研發培育出的全國首例「粳稻紅糯」品種,名為烏蘇紅糯2號,米中富含「花青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是一款功能性大米。』尹顯洪介紹,他們的『烏蘇甄珍』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甄選而來的東北好物,『烏蘇甄珍,每一口都是限量版』。目前,八五九分公司生產的稻米已經陸續走進海南、貴州、無錫等地市場,並與多家銷售商開展線上、線下合作,『烏蘇裡江』品牌大米逐步走向全國市場。
據了解,通過多年來的生態立體種養、黑土地耕作保護、區域特色品牌的打造等動作,八五九分公司的農業生產體系、農產品銷售體系會更加完善,在不斷探索推廣各類節本增效、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新模式,讓更多種植戶嘗到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