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鱘游龍江
2022-10-11 07:38: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唐海兵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體型巨大的達氏鰉。

  馬吉彬與隊友。 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荊天旭 張春雷 全思明 攝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緩緩昇起,最早將太陽迎進祖國的『華夏東極』撫遠,瞬間被照亮。寬闊的黑龍江,波光粼粼。江水深處,曾與恐龍同時代的『水中活化石』鱘鰉魚,又開始了自由自在的一天。

  『鱘鰉魚是鱘魚和鰉魚的統稱,通常泛指我們黑龍江流域的施氏鱘與達氏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馬波介紹,施氏鱘、達氏鰉是黑龍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物種。

  『今天我和隊友又捕到兩條鱘鰉魚小型幼魚,小家伙們有一尺多長,放生的時候「刷」地一下鑽進江裡。』撫遠國營漁場黑龍江隊隊長馬吉彬的聲音裡難掩興奮。

  今年50歲的馬吉彬,18歲就開始打魚,30多年裡經歷過鱘鰉魚資源從鼎盛到衰退直至瀕危。如今通過一系列保護措施,野外鱘鰉魚種群得到有效恢復。

  鱘鰉魚,起源於億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原始魚類,被稱為『水中活化石』『水中大熊貓』,具有重要的科學、生態、社會、經濟價值。

  2021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達氏鰉列為國家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施氏鱘列為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保護鱘鰉魚,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具有深遠意義。

  雜交成功打破鱘鰉魚擴繁瓶頸

  『鱘鰉魚身上沒有鱗片,背部呈棕灰色或褐色,腹部銀白。達氏鰉最大可長到1000公斤,身體長達6米,是淡水魚中壽命最長、體型最大的,有「淡水魚之王」之稱。施氏鱘較達氏鰉體格偏小,但也能達到100公斤以上。』馬波向記者介紹。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原因,黑龍江流域鱘鰉魚資源急劇下降,鱘鰉魚自然分布水域變得相當狹窄,鱘鰉魚資源瀕臨枯竭。

  『1998年聯合國將鱘鰉魚認定為瀕危物種。鱘鰉魚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長,雌魚初始成熟年齡在16年~20年,雄魚在12年以上,後代群體補充慢,因此其野生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馬波表示,為保護瀕臨滅絕的鱘鰉魚資源,我省在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了鱘鰉魚人工繁殖技術研究。

  『起初的科研之路是非常艱難的。』國家特色淡水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試驗站站長、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穎跟隨導師孫大江,苦苦『鱘』求多年,『那時的野生鱘鰉魚非常稀有,而且價格昂貴。為了能獲得鱘鰉魚親魚,孫老師他們經常蹲守在黑龍江邊,與漁民們吃住在一起。』

  『有了親魚,苗種馴化也非常難。』張穎表示,鱘鰉魚很是倔強,野生苗種根本不吃人工飼料,為了讓野生鱘鰉魚能夠健康成長,科研人員們想盡辦法,多番嘗試,纔找准符合鱘鰉魚『口味』的餌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代代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2017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鱘魚課題組培育出全國第一個鱘鰉魚雜交新品種——『鱘龍一號』。

  『「鱘龍一號」具有性成熟早、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可以有效縮短鱘鰉魚養殖周期,解決了制約鱘鰉魚繁殖的瓶頸問題。』張穎說。

  鱘鰉魚人工養殖業的發展,大大減緩了野生鱘魚種群的捕撈壓力,對野生鱘魚資源起到重要保護作用。鱘鰉魚養殖技術的研究,有效保存了優質的鱘鰉魚基因,為野外鱘鰉魚資源的恢復,提供了充足的苗種保障。

  多方聯手共同守護『水中大熊貓』

  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呼蘭水產試驗場,上萬尾鱘鰉魚苗在池子內游動,小精靈們或是頂著尖尖的嘴角湧出水面,或是亮出白花花的肚皮來段『仰泳』,非常可愛。

  場長助理孫志鵬正與同事一起,為即將增殖放流的鱘鰉魚苗進行熒光標記。『熒光標記不會隨著鱘鰉魚的生長而消失,在增殖放流後,我們會在黑龍江流域的各個站點對鱘鰉魚苗進行回捕檢測,來確定我們的增殖放流效果。』孫志鵬說。

  為有效修復野外鱘鰉魚種群資源,自2001年開始,黑龍江便持續開展鱘鰉魚苗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地點涵蓋黑龍江上中游、松花江和烏蘇裡江下游等自然分布區域。截至2021年,全省累計增殖放流鱘鰉魚苗近2000萬尾。

  『據黑龍江撫遠江段施氏鱘幼魚資源調查顯示,平均每網捕獲施氏鱘幼魚1.2尾,人工增殖效果明顯。』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劉育波介紹,為了使受傷、受困的水生野生動物得到救護,我省還設立了水生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組建技術團隊進行技術指導。目前已沿黑龍江初步形成了撫遠、同江、蘿北、遜克、愛輝等臨時收容救護站,並指定兩家省級收容救護站,承擔全省疑難、重傷水生野生動物救治救護。

  『今年5月,同江市新發灘漁民誤捕了一條體長約2.8米,體重約500斤左右的鰉魚,經過專家團隊有效救助後,野生鰉魚被成功放歸江河,重回大自然。』劉育波說。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強對鱘鰉魚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目前已在黑龍江水域劃定11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地、面積5.2萬餘公頃,建立了黑龍江撫遠段鱘鰉魚和同江段達氏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蘿北省級鱘鰉魚自然保護區,劃定保護區生態紅線,為野生鱘鰉魚打造良好棲息地。

  『我們還通過舉辦全國放魚日、中俄聯合增殖放流、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活動,廣泛宣傳鱘鰉魚資源保護工作,引導全社會共同守護我省「水中大熊貓」。』劉育波表示。

  鱘鰉魚成為故鄉的生態名片

  兩江匯流,引得群魚繁衍生息,魚翔淺底,促使江岸和諧發展。

  作為遠東最大的漁港城市,撫遠也被譽為『中國鱘鰉魚之鄉』。每年有無數游人來到這裡,感受祖國東極的神奇魅力,聆聽鱘鰉魚的古老傳說。

  『鱘鰉魚從魚苗到長成,要歷經十幾年的漫長時間,如果沒有人類的捕撈,鱘鰉魚可自然生存超過150年……』撫遠市魚博館內,講解員娓娓道來。巨型水族箱內上百條鱘鰉魚自在遨游,縱使隔著玻璃,人們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鱘鰉之美。

  撫遠市水產局局長朱翥介紹,每年8月8日為撫遠的增殖放流節,三年來,撫遠已累計放流鱘鰉魚苗150萬餘尾,其他經濟魚類800萬尾以上。

  『開展鱘鰉魚保護,對於恢復珍稀瀕危魚類種群,優化魚類群落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撫遠市委副書記、市長范繼濤表示,近十年來,撫遠市充分利用鱘鰉魚原種場,加大了鱘鰉魚苗繁育和增殖放流的力度,為我省黑龍江流域的鱘鰉魚資源恢復,作出了撫遠貢獻。

  壯美遼闊的朝陽旭日、逡巡環游的各類魚群、婆娑起舞的青翠水草、靈動飛翔的珍稀青鳥,組成了最具撫遠魅力的城市名片。

  『我們一定努力保護好黑龍江的漁業資源,擦亮「華夏東極」「淡水魚都」這些旅游名片,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人們領略到龍江獨特的界江之美,生態之美。』范繼濤說。

  滔滔江水,奔騰不息,古老鱘魚,自在游弋。黑龍江與鱘鰉魚的故事,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