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6日訊(記者 楊帆)『大家抬機具時要小心腳下,抓牢安全繩,互相照顧一下……』早7時許,黑龍江省撫遠市寒蔥溝鎮最低氣溫降至零下27攝氏度。此時,小鎮盡頭寒蔥溝站內鐵道線上,29歲的苗韋亭,帶領著和他一樣臉上掛滿冰霜的工友們,把上百斤的養路機械緩緩抬到鋼軌上。

寒蔥溝站,中國最東鐵路前撫鐵路上的一個四等小站。寒蔥溝鎮上人口只有5800多,但每年通過車站發運的糧食,卻達27萬噸,夠130多萬人吃一年的。
苗韋亭是哈爾濱局集團公司佳木斯工務段前進鎮線路車間撫遠工區的工長,自2015年7月大學畢業後,就和他的工友們一直負責前撫鐵路109.5公裡線路的設備養護維修工作。

『我們早晨從工區出車到寒蔥溝站作業,單程就是60多公裡,中間還要轉移作業位置,大約也要跑出去四五十公裡,到晚上回到工區,全天得跑上200多公裡。』數九天氣裡,苗韋亭和工友們轉戰在前撫鐵道線上。
前撫鐵路2011年纔建成通車,連接『祖國東極』撫遠市,是沿線數十萬居民出行的重要保障,也是三江平原糧食運輸大通道。春運期間,既是出門在外的游子集中返鄉之時,也是三江平原糧食外運集中階段。每天工區職工天一亮就出發,處理凍害,整修線路,保障著鐵路運輸安全順暢。
三江平原風太大,在線路上作業,話一出口就被噎回來,他們就用手勢來溝通。雙手掐腰,說的是『大腰』,就是鋼軌的二分之一處;比個『愛心』,指的是瘦一點的『小腰』,就是鋼軌的四分之一處,常年在一塊兒乾活兒,他們已形成了默契。
大學畢業的小苗工長家境殷實,他的不少同學畢業都留到大城市工作了,但對他吸引力更大的是這條鐵道線。『我家就是種地的,這條鐵路開通了,來回坐車方便了,糧食外運也不愁了,這條鐵路可是一條致富路!』和工友們一起維修好鐵路,對苗韋亭來說,是馬虎不得的大事。
『現在處理凍害開始墊板作業。墊板分三、六、九毫米厚,松開鋼軌扣件,根據道尺量出的不同數值,分別墊到鋼軌下,就逐漸把線路的水平和高低找平了。』苗韋亭嘴上說著,手上還不停地得給新職人員張忠偉做著示范。
00後『鐵路小白』張忠偉,是小苗的『跟屁蟲』。他家是七臺河市的,來到工區纔半年,在工作、生活上得到大家的關心也最多。
『我剛上班時,理論知識都停留在書本上,實際操作是老師傅們手把手教出來的。』面對這個比自己小8歲的00後『鐵路小白』張忠偉,小苗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每個月的設備巡檢是風雪無阻的,109.5公裡的線路,小苗要拎著道尺徒步檢查一遍。每根鋼軌要下4尺,每公裡要彎腰120次,遇到曲線和重點地段還要加密檢查,一天下來感覺腰都不是自己的了。春運繁忙階段,這樣的日子,每天都在重復。
接近16點,天色已完全黑下來了,苗韋亭和工友們也結束了當天的作業。『去年這裡糧食又大豐收了,我們一定要把這條鐵路養護好,讓更多的人能吃上咱們黑土地出產的噴香噴香的大米!』一列糧食列車隆隆開過後,苗韋亭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