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農技專家學習農業新知識。王德斌 本報記者 楊桂華攝
黑龍江日報5月12日訊 春耕時節,三江平原水稻主產區建三江迎來了大批來自天南海北的插秧客,佳木斯也成為許多農民務工人員的中轉地。
鐵路部門預計,今年經由佳木斯站前往建三江地區的農民務工人員將達2萬多人。為滿足出行需求,自4月27日起,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增開了由佳木斯站始發,途經建三江站、前進站,駛往撫遠的K5157次『插秧專列』。5月7日早上,迎著朝陽,記者與500多位插秧客一起登上K5157次列車,奔赴那片肥沃的黑土地。
日夜兼程奔赴建三江
『你從哪來的?』『我從威海來。』『你呢?』『我從內蒙古來。』『你呢?』『四川的、吉林的、遼寧的、河北的、山西的、西藏的……』執行添乘任務的牡丹江客運段天津車隊黨總支書記高思華親切地跟每位農民兄弟打著招呼:『好,我送你們去「淘金」。』溫馨鼓舞的話語引發了大家陣陣歡笑,也拂去了日夜兼程的絲絲疲憊。
來自哈爾濱市雙城區的農民邢維纔是老插秧客,已經連續10多年『下三江』,成了農民務工的領頭人。『我們這次一起來的有6個人,都是在各地打工認識的。』邢維纔笑著打開了話匣子。一個多月前,他就帶著4位工友去前進農場扣大棚、育秧苗。這次來建三江,他又召集了6位工友過來幫忙插秧。這裡乾活按天計算,乾完活就結賬,從沒差過錢,而且比在其他地方工錢給得高。連育苗帶插秧,前前後後忙活一個多月,他能掙到一萬五千多元錢。
緊挨著邢維纔坐的是29歲藏族小伙華旦纔讓。他在上海打工時認識了邢維纔,隨後一起走南闖北。『我是第一次來東北,更是第一次來建三江,我還沒見過大米是怎麼長出來的呢。』華旦纔讓難掩喜悅地說,他來這裡是開拉苗車的,也有其他零活,工資每天550元,這是他打工給的最多的一次。『如果可以的話,我想留在這裡。』華旦纔讓跟記者表達了他的願望。
來自吉林省磐石市的老高一個人靠著車窗坐著,眼睛一直望向窗外的三江大地,他也是第一次來建三江。『我們老家是半山區,耕地少。今年自家的地都種完了,正好有老鄉張羅來建三江種水稻,就跟過來了,沒想到坐上了插秧專列,車廂裡乾淨舒適,我的心情也不錯。』老高笑著說道。
據統計,每年3至5月春耕季,省內外四五萬人的農民務工隊伍奔赴三江平原進行水稻備耕、插秧等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能收入萬元左右,這也成為部分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鐵』字號的不了情
『我們列車行駛的這條線路叫福前鐵路,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支農鐵路。』高思華介紹,上世紀70年代,為解決三江平原的交通問題,加快商品糧基地建設,國家在三江平原腹地福利屯至前進鎮間建設了福前鐵路,1979年正式通車。2003年,福前鐵路歷經5年擴能改造完成。由此,源源不斷的人流通過列車匯聚北大荒開發建設,拉動『北大荒』邁向『北大倉』。
『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中國飯碗裝滿優質龍江糧,是鐵路人的責任。為打通農民務工人員前往墾區淘金的最後一公裡,我們每年都會按時開行這樣的專列來支援墾區春耕備耕,因此沿線百姓給這趟車起名「三江惠農」列車。』回憶起從前的燃煤車體,到現在的空調車體,高思華表示,車速在變、乘車環境在變,服務質量也在提昇,鐵路的發展,一切都向著百姓的需求持續努力。
隨著列車的飛馳,一場別開生面的春耕科普講座在K5157次列車5號車廂展開了。聽說有專家講座,鄰近車廂的插秧客也都趕了過來。
『大家知道水稻插秧前都要注意哪些事項嗎?知道當前水稻育苗防病都有哪些措施嗎?』來自湯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省勞動模范、農業科技專家胡秀芳手裡拿著秧苗邊講邊示范。『對,要控制水溫,分類管理。』看到有人應答,掏出手機錄音錄像,她高興地說:『你們成了種植水稻的行家裡手,就更有價值了。』
馬寧是執行K5157次專列乘組任務的列車長,今年她和車隊幾位經驗豐富的列車長被抽調過來,專門擔當專列值乘任務。她說,為了農民兄弟盡快掌握新技能,她們特意在列車上舉辦了這場春耕科普講座,同時列車途中增加了保潔頻次,預備了醫藥箱、便民服務箱等用品,以備旅客不時之需。
人工充足保證春耕生產
10時38分,列車到達建三江站,部分插秧客在這裡下車趕赴周邊的七星、創業農場,剩下的乘客繼續乘車到各農場就近的站點下車。沿線各農場的種植大戶老早就到車站等候遠道而來的插秧客。看到出站口湧出的人群,他們心裡就有了底。
佳木斯車務段建三江站客運值班員蔣曉春介紹,為保證插秧農民工順利出行,建三江站提前制定了運輸方案,組織運轉和貨運人員在間休時間來幫班,每人負責2個車廂,引導旅客上下車。
在站前廣場『務工人員之家』,大大小小的車輛等候著。提前聯系好用工的僱主,接到插秧客後快速離開。沒有事先找到用工的,就在這裡跟僱主商談,談好了再上僱主的車離去。
正午時分,記者來到七星農場第一作業區五隊,正趕上種植大戶姜洪海承包的千畝水田當天開始大田插秧。一望無垠的黑土地,波光粼粼的水田映著蔚藍的天空,奔跑的農機轟鳴聲響徹天際。田間裡,插秧機掠過處,一行行整齊的綠苗隨風搖曳。
今年姜洪海僱用了長工、短工、零工20多人,除了人工費還包吃住。王師傅是這裡的長工,負責看田放水,老伴也在這裡打工,負責給大家伙兒做飯。兩人從五常市農村來這裡已有20來年了,因為工作認真,深得僱主信任。當被問到收入情況時,老王笑呵呵地說:『老家的地都包給別人種了,我和老伴在這裡打工,一年十來萬塊錢,挺好。』
姜洪海說:『以前插秧全靠人工,隨著機械化種植程度不斷提高,這些年人工需求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但卷苗、運苗、站盤、補苗等依然離不開人工。現在是用工關鍵期,需要大量務工人員。人工充足,保證了我們的春耕備耕,也就保證了糧食的豐產豐收。』
昔日的北大荒,今日的北大倉。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農民彭忠良說:『看到全國各地的務農大軍都來支援建三江,為我們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我也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