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最質朴的他們,在最北方紮根 蹲點調研漠河市『身在最北方 心向黨中央』黨建品牌建設(上篇)
2023-07-02 07:37: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桑蕾 張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北極村流動黨員驛站。

  拾葉之悠的大廳內很有東北風格。

  邱曉旭講述自己與客人的故事。記者 張春雷 攝

  黑龍江日報7月2日訊 漠河,地處茫茫興安,與黑龍江對岸雞犬互聞,守邊戍邊、森林安防、鄉村振興、旅游發展,樣樣都不能少。

  如何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直是很多基層黨組織思考的問題。

  但地廣人稀任務重的漠河想出了好辦法。通過成立景區黨建聯合體、城市黨建聯合體、國門黨建聯合體、老區黨建聯合體、大北極黨建聯合體,將鎮政府、邊防派出所、邊防部隊、漠河林場、學校等駐紮在一個鎮上的所有部門以黨建為引領,緊密聯系在一起,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一起戍邊、一起防火、一起致富,一起帶動當地群眾為這方熱土奮斗。近日,記者走進漠河蹲點調研,走進黨建聯合體,發現了一個個感人又生動的故事。

  這個協會書記有點『虎』

  經典話語:村民發展旅游,是放下鋤頭拿起算盤,放下算盤敲起鍵盤,沒幾年的事,得慢慢提高認知。

  人人都說北極村家庭賓館協會黨支部書記丁莉娟有點『虎』。

  2019年剛擔任北極村旅館飯店協會黨支部書記,她就敢和95%以上的協會成員『對著乾』。

  那時北極村旅游正火,但火爆的背後卻有隱懮——家庭旅館普遍層次不高,服務不到位,又陷入了同業低價競爭的怪圈,網上負面評價頻出。

  丁莉娟在協會內提出提昇服務質量、提高入住價格、提供所需備品。這『三提』遭185家家庭賓館中95%以上反對。

  丁莉娟找來協會內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給他們算細賬,最終讓大家明白低價引流、同業惡性競爭,不是長久之計。有黨員想明白了,就復制丁莉娟的說辭到開家庭旅館的親戚朋友家做工作。

  緊接著飯店菜價降價之戰又打響。明碼標價、價格上牆、菜碼變小、菜價降低,這是丁莉娟對飯店提出的要求。不出意料,又是滿場反對。

  面對百姓利益的事,丁莉娟和協會的黨員只能算細賬,甚至從盤子小了,價格降了到底有沒有利潤算起,終於做通了17家飯店的工作。

  2022年12月我國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北極村旅游迎來井噴,協會和旅行社簽訂了300個房間的訂單,家家爆滿不說,之前的改革也讓大家嘗到了甜頭——利潤和口碑雙提昇。

  『當時就是覺得口碑不能掉,不願看見網上有負面評價,誰不願意誇自己家鄉呢?』丁莉娟說,現在大家都明白了,還總聚在一起學習,了解北極村的村史、知青的故事,以及女子架橋連的事跡,在客人問起的時候都能講得頭頭是道了。

  紮根北極的『南來雁』

  經典語錄:接觸了這麼多共產黨員後,我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因為我也想像他們一樣為人民服務。

  在北極村,拾葉之悠是民宿的『天花板』。因為這裡處處透露著與眾不同:把學校裡破舊的鋼琴擺在民宿的牆角,一束燈光下盡顯歲月流年的味道;無人問津的杜松在茶爐的熏蒸下散發著大森林的清幽;河邊衝刷的木樁變成長滿多肉的盆景……拾葉之悠也有東北的大炕和紅花布,卻處處透著主人的雅致。

  老板是一對來自福建廈門的小夫妻。2017年,做室內設計的邱曉旭帶著新婚燕爾的妻子邱小允來到北極村旅游。『我們哪裡見過這麼厚的雪呀?當即就決定租個房子做民宿。』說起當時的情景,邱曉旭依舊十分興奮。

  『南來雁』來北極村創業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拾葉之悠受到社會各界的鼓勵。這讓本來想邊玩邊乾的夫妻倆意氣風發,決心大乾一場。不成想,一場大火差點澆滅了他們的滿腔熱情。但漠河市委、北極鎮黨委發起的捐款行動讓二人感受到了漠河人挽留他們的真心。

  邱曉旭和妻子決定從頭再來。為了記住這次事故,他特意保留了一面被大火燒過的牆,上面鑲著被燒壞的物品,還有朋友的問候信,最重要的是上面站著幾個消防員玩偶。『消防員在林區能鎮宅!』邱曉旭開玩笑地說。

  北極村處處都體現著大自然的美。邱曉旭重操舊業——利用創意設計為北極村賦能。於是代表最北端的玄武神獸書簽誕生了,代表漠河旅游的冰箱貼出爐了,還有一系列的文創產品都擺在了拾葉之悠的大廳和微信平臺上,成為最受游客歡迎的伴手禮。

  東北人都是熱心腸,邱曉旭也受到了感染。聽說漠河市要去南方進行文旅招商,他提議在家鄉福建辦個專場。當天,邱小允上臺為漠河、為北極村代言。不久,聽說有個福建人來北極村新建了鄂倫春風情園。邱曉旭說:『我跑過去見老鄉纔知道,原來這位黃老板就是聽了我妻子的宣傳纔來的,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們終於可以為北極村做點事了。』

  被感染的不止是熱情,在這裡生活,邱曉旭常常會與鎮黨委書記文竹、協會支部書記丁莉娟這些黨員打交道,也想像他們一樣為人民服務。於是,他鄭重地在北極村家庭賓館協會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且為北極村設計了『身在最北方心向黨中央』的雕塑,就矗立在神州北極廣場,已經成為旅游打卡地。

  采訪那天,邱曉旭的朋友剛抵達北極村。『他要投資一個飯店,就在黑龍江邊,請我給做設計。』邱曉旭向記者介紹。

  這個新飯店名叫森嶼營地,就在黑龍江邊的一處廢舊磚房裡,經過邱曉旭的巧思設計,變成了『臨江邀月、把酒臨風』的好去處。

  『心眼兒』多的黑臉大漢

  經典語錄:要想了解乾部和群眾關系近不近,就看他走進百姓家,狗叫不叫。

  到興安鎮采訪時,鎮政府大樓靜悄悄的。一打電話纔知道,原來鎮黨委書記李滿意帶領大家下去看一段坑窪路的修補情況了。

  沒多久,李滿意回來了,他臉色黝黑,滿臉的汗,透著一股朴實勁兒,沒想到聊起來後纔知道他乾工作很有『心眼兒』。

  2019年,興安鎮黨委牽頭與邊境派出所、衛生院、國家管網漠河作業區等11家單位成立國門黨建聯合體。打那以後,鎮黨委就想方設法把大家往一起湊。

  脫貧攻堅時,鎮上的大河西村建設了8棟大棚。扶貧結束,鄉村振興開始,興安鎮黨委號召黨建聯合體單位承包大棚,把田間地頭作為黨建活動的載體,通過集體勞動增加了解、增進感情,收獲的農產品或留或賣,把錢返給村裡就行。

  2022年興安鎮組織迎『七一』晚會,要求各單位選送一個節目,沒成想基層文藝人纔不少,選送的節目數量超標了,宣傳委員往下『砍』,砍掉哪個都不乾。李滿意說,那就連續演兩天。這老百姓過了癮,還上了直播,讓外界也能看到邊境小鎮的鄉村生活。

  黨建的作用不止是湊在一起搞活動。

  興安鎮上的國家管網漠河作業區是中俄石油管道漠大線首站,需要招聘食堂、保潔、安保人員,興安鎮黨委就通過黨建聯合體在三村一社區發布招聘公告。別看只是招聘這點事,在只有800人的邊境小鎮,企業招人也是一件大事兒。

  有來有往,相互的關系就變得緊密起來。2021年,興安鎮發了大水,百姓的房屋被淹,作業區仗義地把員工宿捨和閑置庫房拿出來安置百姓。

  聽著事情都不大,但在李滿意看來這件件小事關系民生。

  『人少地廣,不團結起來咋發展?』李滿意說:『黨建聯合體就是打破了這些條塊束縛,讓設置在興安鎮上的各單位有了經常聯絡的渠道。前幾天,有個農民的豆角賣不出去,我直接給各單位打電話問要不要,馬上就賣出去了。你說,要不是黨建聯合體,能這麼順利嗎?』

  北紅村有個『兵教師』

  經典語錄:馬上要有新兵入伍了,我也得認真地挑選一個接班人,教好這群孩子。

  『和我一起讀,F…L…O…W…E…R……』

  『FLOWER……』

  黑龍江邊,北紅村小學,一場急雨後的校園明亮清澈。3年級與5年級的全部7名小學生,正仰著小臉兒,跟著講臺上個子高高的『兵教師』何棟立一起,高聲誦讀。

  『已經17年了,這裡每一位學生的英語,都是穿著軍裝的「兵教師」在教。』去年纔到任的校長徐敬三對邊防連隊義務支教的接力堅持敬佩不已。

  北紅村地處偏遠,全村常住人口只有131戶256人,村小學的學生更少。『現在全校一共11名學生還分成三個年級。』由於一直沒有專職的英語教師,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連就在北紅村小學開展義務支教工作,先後派出6位『兵教師』。從師范院校入伍,去年初剛下連隊的大學生士兵何棟立,已經是第六任『兵教師』。

  『除去「本職」的英語課,去年起,我還不定期給孩子們加上了國防教育課,要讓孩子們知史愛國。』何棟立2021年就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地遠心齊,思想一定要跟上去。』自從連隊支教以來,北紅小學的畢業生裡,已經有17人考上大學,還有4名學生追隨『兵教師』的腳步走進軍營。

  2.5公裡的村路,一頭是小學,一頭是連隊。在這裡,部隊支教成了慣例,軍地共建則是不變的傳統。當地旅游業發展很快,八個月的漫長冬季,界江封凍讓邊境管控難度增加。『連隊與地方積極開展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聯合管邊控邊,成效顯著。』邊防連隊指導員朱亮說。

  『一起上黨課一起學習,在重大節慶時共同開展知識競賽、體育活動,急難險重並肩攜手,村裡和邊防連隊的支部共建真正聚合力、促發展。』北紅村黨支部書記趙民興說,在這裡,護邊富民是大家共同的責任和理想,更是沈浸於日常,質朴卻切實的行動。

  兩個人的男腳灣瞭望塔

  經典語錄:現在有電、有信號了,能打電話、看網絡了,我們挺知足。

  6月大興安嶺的天氣是真正的『娃娃臉』,來片雲彩就是雨,晝夜溫差仍在10℃以上。男腳灣瞭望塔的塔房小院沒有門,地上淤著一大片灰色的泥。

  『局裡剛剛給打了一眼水井,天氣不好,旋出來的泥,還沒來得及清。』不在塔上當班的瞭望員韓喜存穿著橘紅色的防火隊服,輕搓著厚實有力的手,靦腆卻不無興奮地歡迎著記者。

  20多平方米的小房,低矮簡陋卻整潔,外窗右上角『黨員先鋒崗』的標牌歷經多年風雨陽光,依然醒目。

  推門進屋,一臺老舊的顯示器放在門左手的小桌上。

  『不是電腦,是電視,能看,只是電不太夠。』被高緯度陽光曬得黝黑的韓喜存指了指塔房外的太陽能電池板說,『大塊的是供給通訊信號用的,照明和日常用電就緊張。』

  『去年冬天太冷,-53℃,雪還大,4月上塔時,推著雪進來的,要不早到了。』

  『上來時就把給養基本帶全,三大袋掛面、幾百斤大米,還有點兒咸菜。』

  『沒有冰箱,也沒法用,還是電不夠。不過今年局裡計劃著要把這塔房翻蓋一下,大多了, 50多平方米。』

  『新鮮菜就換班的到最近的北紅村去買些,有車用不上一個小時。』

  ……

  今年已經51歲的韓喜存相當主動地聊著他的工作和瞭望塔。

  『瞭望員一上塔就是大半年,差不多與世隔絕,有人來,總是高興得很,再內向的人,也變得特能聊。』林業局的同事說,現在比以前好多了,手機有信號。

  裡面的小隔間是兩名瞭望員的臥室,書桌上七八本《黨的生活》已經翻起了邊。見記者目光所及,個子不高的韓喜存挺直了腰身,『我們兩個都是黨員,平時也注意多學習。』

  談起瞭望員的工作,韓喜存說:『只是照顧不了家,不過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黨員更要帶頭……』

  告別時,正在塔上當值的齊振河不停地向我們揮著手。

  在漠河林業局,和韓喜存一樣的瞭望員有78名,更遠的瞭望塔距居民點130公裡。他們最大的年齡59歲,最年輕的31歲,有的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43年。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平凡卻偉大的奉獻,八萬裡興安如今山青水碧,祖國最北的生態屏障安如磐石。

責任編輯:王聰